文章教程

古文观止:豫让论

7/13/2021 10:18:21 PM 人评论 次浏览

豫让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注释

①豫让:战国时晋国人,著名的刺客。曾为晋大臣范氏、中行氏的家臣,因不受重用,后投奔智伯,智伯对他十分器重。其后赵襄子(赵简子之子)灭智伯,豫让逃进山中,立誓要为智伯报仇。他一再行刺赵襄子都没有成功,最后被捕,自杀而亡。

②名:动词,称为。

③简策:编连成册的竹简,此处指史书。简,削成的狭长的竹片或木片,古人在上面写(或刻)字,若干简编缀起来的叫策(册)。

④钓:骗取。沽:买。

⑤眩:迷惑。炫:夸耀,炫耀。1

译文

具有美德的君子以身奉事君主,既然被称为知己,就应该竭尽自己的一切智谋,忠心耿耿地给予劝告并善于开导,在祸患尚未形成之际予以消除,保障国家安定于灾难发生之前,这就可以既使自身能够保全也使君主平安无恙。这样,活着时作为名臣,死后也能成为高尚的魂灵。他们的事迹可以永垂不朽,光辉照耀史籍典册,这才是最为理想和美好的。如果遇到了知己的君主,不能消除危难于动乱发生之前,只是在君主已经失败之后去拼着性命一死,以此来成为沽名钓誉、迷惑世间并夸耀于世俗之人,在君子看来,这都是不足取的。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注释

①智伯:名瑶,晋国六卿(执政大臣)之一,他先连同韩、赵、魏三家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领土,之后智伯又被这三家所灭。

②赵襄子:赵孟,晋国六卿之一,与韩、魏两家联合击败并杀死智伯,后来赵襄子曾把智伯的头骨漆成饮器来泄愤。

③漆身吞炭:豫让在行刺赵襄子前,为了防止被别人识破,便漆身来改变容貌,吞炭以便让发音沙哑。

④斩衣三跃:赵襄子外出,豫让暗伏在桥下,准备行刺赵襄子,但没有成功。被抓捕后,豫让请求允许自己用剑刺击赵襄子的外衣,说是如果这样做“虽死不恨”。赵襄子满足了他的要求,将外衣脱下来给他。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后刺衣,然后自杀而亡。

⑤中行háng氏:晋国六卿之一,豫让曾做过他的家臣。

⑥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1

译文

我曾按照这样的观点来评论豫让: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奉事智伯,在赵襄子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复仇,他的声名从此大大显赫,即使是愚昧无知的男子和妇女,也没有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之死的确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了,但可惜的是,他在选择死亡的方式上还存有不够忠心的地方啊。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试看一下他所采用的漆身吞炭的方法,改变形貌声音,对他朋友说:“我所做的这些都是极其难办到的事。我这样做的用意是让天下后世那些身为人臣但却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难道能说他还不够忠心吗?但再看看他三次跳跃后用剑刺穿赵襄子的外衣时,赵襄子指责他为什么不为中行氏而死的时候,而单单为智伯而死,豫让回答道:“中行氏用对待一般人的态度来对待我,因此我就用一般人的行为来回报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对待我,因此我就用杰出人才的行为来回报他。”就只从这段话来分析,豫让的确是有不够忠心的地方。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注释

①段规:韩康子的家臣。韩康:即韩康子,晋国大夫。智伯曾向韩康子要过土地,段规建议韩康子同意他的要求,以便使他日益骄横,然后乘机夺取。

②任章:魏献子的家臣。魏献:即魏献子,晋国大夫。智伯也曾向魏献子要过土地,任章也建议魏献子同意他的要求,以便使他日益骄横,最后必然导致失败。

③速:此处形容词动词,加速。

④郄疵xì cī:智伯的家臣。智伯向赵襄子要土地时,赵氏不给,智伯便胁迫韩、魏两家一并出兵,郄疵曾规劝智伯不应树敌过多,但智伯不听。之后,赵、韩、魏三家秘密联合起来,消灭了智伯。

⑤列:职位,本职。

⑥“犹越人”句:秦国在西北(今陕西省和甘肃省一带),越国在东南(今浙江省和福建省一带),两国距离比较远,相互漠不关心。此处比喻遇事袖手旁观的意思。

⑦悻悻:怨怒,生气的样子。1

译文

段规奉事韩康子,任章奉事魏献子,并没有听说过韩康子和魏献子用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然而无论是段规还是任章都竭力规劝他们的主君遵从智伯的要求,把土地割让给来使之越来越骄横,从而加速他的灭亡。郄疵奉事智伯,智伯也没有用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对待过他,然而郄疵却能弄清韩、魏两家的情况并以此来劝谏智伯,虽然智伯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而招致灭亡,但是郄疵的智谋以及他的忠心,已经做到可以问心无愧了。豫让既然自己声称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对待他,而所谓国士,就应该是救国安邦的人才嘛!当智伯企图索取别人的土地而贪得无厌,放纵欲望、肆虐残暴之时,作为国士的豫让,正应当发挥自己的能力、恪尽自己的职守,诚恳地劝谏智伯道:“诸侯和大夫之间,都应该各自安守自己的土地,不应该互相侵犯夺取,这是自古代以来的规制。如今无缘无故地索取别人的土地,如果别人不给我,我们就必然会心生愤怒;如果别人给了,我们又必然会产生骄纵之心。愤怒必然会引起争夺,而争夺的结果必然会失败;骄纵必然会导致狂妄,而狂妄的结果必然是导致灭亡。”这样谆谆耐心而又态度诚恳地进行劝谏,劝谏一次不被采纳,就再一次劝谏;再次劝谏还是不被采纳,就第三次进行劝谏;若三次劝谏仍旧不被采纳,就应该把那后来拔剑自杀的行为,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纵然是愚昧顽固,也会为他的至诚之心所感动,很有可能会觉醒过来,与韩、魏两家和好,解除对赵家的围困,从而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他们能香火不断,世世代代绵延不绝。如果能这样的话,豫让即使是自杀而亡也会像活着一样受人尊崇,难道这没有胜过用剑刺赵襄子的衣服后再自杀而亡吗?豫让在当时,并没有说过一句启发、开导家主的话,眼看着智伯在生死危难的关头以至灭亡,就好像越国人看着秦国人不管是富是贫一般,袖手旁观,坐待双方的胜败,所谓“国士”对知己的家主的回报,难道能是这样的吗?等到智伯已经死了,这才受不了自己的愤怒冲动的心情,甘愿把自己附于刺客一类人的行列中,这又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又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啊!

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注释

tiǎn然:恬不知耻的样子。1

译文

虽然如此,以国士的标准来评价豫让,他确实是承当不起的。然而,那种在早上还是自己的仇敌,到了晚上就成为君臣的关系,像这种厚着脸皮而又自鸣得意的人,从这方面看又是豫让的罪人了。唉!

教程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