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州昼锦堂记
仕宦而至将相①,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②,庸人孺子③,皆得易而侮之④。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⑤,而骑卒拥后⑥,夹道之人⑦,相与骈肩累迹⑧,瞻望咨嗟⑨;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⑩,羞愧俯伏⑪,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注释
①仕宦:做官。
②闾lǘ里:里巷;乡里。
③庸人:平常之人。孺子:小孩,孩童。
④易:轻视。
⑤旗旄máo:仪仗用的旌旗。
⑥骑卒:骑兵。
⑦夹道:道路两边。
⑧骈pián肩:肩并肩。累迹:脚印重叠着脚印。
⑨瞻望:仰望。咨嗟:感叹;赞叹。
⑩骇汗:吓得流汗。
⑪俯伏:头伏在地上。
译文
做官做到了将相,富贵了回到家乡。这是人情上荣耀的事,过去和现在都是这样看的。
大概读书人穷困时,困厄于乡里,平庸之人甚至连儿童都可以轻视、侮辱他。就像季子不被他的嫂子礼待,买臣被他的妻子遗弃一样。可是一旦他们乘坐四匹马驾驶的高大车子,旌旗在前开道,骑兵在后拥护跟随,道路两旁的人,都齐肩接踵地观看赞叹;而那些平民愚妇却赶紧逃跑,吓得流汗,又羞又愧地伏首在地,在车尘马足之间后悔请罪。这是一个读书人得志之后,意气盛大的表现,以前的人们用来比喻衣锦还乡的荣耀。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①,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②,登显士③;海内之士④,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⑤。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⑥,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⑦,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⑧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⑨,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注释
①令德:美好的品德。
②高科:科举中成绩优秀。
③显士:指达官。
④海内:全国之内。
⑤有年:很多年。
⑥高牙大纛dào:指显贵者的仪仗队。
⑦桓圭huán guī:以桓装饰的玉圭。衮gŭn:绘有龙的官服。冕miǎn:高官所戴的礼帽。衮冕为盛服,三公所穿戴。
⑧被:延及。生民:百姓。
⑨勒lè:刻写。金石:钟鼎碑碣。
译文
只有尊敬的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祖世有美德,是当时有名的公卿。从魏国公年轻时,就已经在科举中名列前茅,荣登显贵官职。全国之内的士人,听闻他的风采,仰望他的光芒,已经好多年了。所谓的将相就有富贵,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不像那些穷困的人,侥幸在一时之间得志,出乎庸夫愚妇的料想之外,为了让他们惊惧害怕,并向他们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那么作为仪仗的大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荣耀;三公的玉圭盛服,不足以表现魏国公的高贵。只有恩德施于人民,功德施与社稷,在钟鼎碑碣上铭刻,在乐歌中传播,荣耀后世,永垂不朽,这才是魏国公的志向,而士人也应当以此来仰望魏国公。难道只是夸耀在一时荣耀于一乡之间吗?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雠、矜名誉为可薄①,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②,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③,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④,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⑤,乃邦家之光⑥,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注释
①薄:鄙薄;鄙视。
②王家:朝廷。
③垂绅shēn:垂下大带,形容恭敬的样子。正笏hù:拿正上朝时手中的板子。
④措:安置;安放。
⑤彝yí鼎:尊与鼎,均是祭器。
⑥邦家:指国家。
译文
魏国公在宋仁宗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相州,在官府的后花园中修建了“昼锦堂”。后来又在石头上刻写诗歌,赠送给相州的百姓。诗中说的是快意恩仇,夸耀名誉都是值得鄙视的。他不以过去别人的夸赞为荣耀,而是引以为戒。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魏国公如何看待富贵,他的志向怎能轻易衡量呀!所以他能出将入相,勤勉地侍奉朝廷,不论平顺、艰险都保持同样的节操。至于身临重大的问题,决策重大的意见,就垂下衣带,拿正笏板,不动声色,将天下安放得犹如泰山一样安稳,可以说他是社稷之臣了。他的功绩卓著盛大,所以被铭记在祭祀的礼器上,被乐声歌咏,是国家的光荣,而不单是乡里的荣誉。
我虽然没有得到登上魏国公厅堂的机会,幸运的是曾经私下里诵读过魏国公的诗歌,为他的志向实现而感到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人称赞他。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