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教程

古文观止:箕子碑

7/13/2021 10:18:21 PM 人评论 次浏览

箕子碑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注释

①是用:因此。明哲:明智。

②俯仰:周旋。

③晦:隐藏;掩蔽。谟mó范:谋划、策略。

tuí:堕落。

⑤明夷:比喻在昏暗的时代,贤才志士遭受了磨难。

⑥生人:老百姓,人民。

⑦彝:常规,常道。伦:人伦。

⑧俾:使。1

译文

但凡德行高尚的人,有三个处事的原则:一是蒙受危难时仍然正身立己,二是将法典制度传授给圣明的君主,三是教化人民。殷朝时有位贤能的人叫箕子,他完全具备了这三种道来立身于世。所以孔子论述六经的旨要,对他尤其关注重视。

在纣王当政的时候,大道悖逆社会动荡,上天用各种灾害表示威怒不能让他警戒,圣人的言语没有什么用处。冒死进谏,舍弃生命,的确是仁德,对我们的宗族没有好处,所以箕子不这样做。像微子那样,托身来保存宗族的祭祀,的确是仁德,要逃离自己的国家,所以箕子不忍心。这两种方法,已经有人实行了。因此箕子保持了他的明智,与商纣王周旋;隐藏了自己谋略主张,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社会黑暗行为却不歪邪,世道堕落却自强不息;所以,在《易》经上写道:“箕子遭受了磨难时善于应付”,这便是“蒙受危难时仍然正身立己啊!”等到天命已经改变,百姓回归到正轨,箕子才献出治国的法典,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周朝的人得以确立常道人伦,确立国家法典;所以在《书》经上写道:“箕子被召回后写下了《洪范》”,这是将法典制度传授给圣明的君主啊!等到被封在朝鲜,他推行道义来教化民俗,不论德行的粗陋和百姓的疏远,均扩大了殷朝的祭祀,使得夷族接受汉化,其教化广及百姓。这便是伟大的道业、功德集于他一身,天地变化的时代,他得以正身,这应该是一个伟大的人了吧?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注释

①殓liàn:灭绝;灭亡。

②未稔rĕn:未到极致。稔,成熟,引申为极点。1

译文

唉!当周朝还没有建立,商朝还没有灭亡,比干已经死去,微子已经去世的时候,假如纣王的恶行没有达到极点便自作孽而死,他的儿子武庚忧心动乱,图谋保存商朝,谁来与他一起复兴治理呢?这本来是人事中或许有的吧。箕子隐忍着经受磨难,大概是对这样的假设有所期冀吧。

唐朝某年,在汲郡修建了小庙,每年过节都祭祀他,我仰慕先生独自被写进《易》的卦象中,于是作颂词道: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教程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