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殖列传序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译文
《老子》说:“国家治理得好达到极致以后,相邻的国家彼此看得到,鸡和狗的啼叫声能够彼此听见,百姓各自觉得自己的食物好吃,自己的衣服漂亮,喜欢本地的风俗习惯,爱好自己的置业,直到老死也不相互来往。”如果一定要以这样的标准作为目标,现在看来是要闭塞百姓的耳目,几乎是行不通的。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①,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②,虽户说以眇论③,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注释
①刍豢之味:指各种动物的肉。刍,吃草的动物。豢,吃粮食的动物。
②渐:熏陶,浸染。
③户说:挨家挨户说。眇论:指老子的言论主张。
译文
太史公说:神龙氏以前的事情,无从得知。至于《诗经》《尚书》中所描写的虞、夏以来,人们极力想让自己的耳朵和眼睛满足对声色的欲求,让自己的嘴巴满足对美味的欲求,身体安于享乐,而内心爱慕荣华富贵、有权有势的虚荣,这种风气熏陶百姓已经很久了。即使是用老子的言论主张去挨家挨户说教,最终也不能起到什么作用。所以治理百姓最好的方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用利益引导,再其次是教导他们,再其次是用法律约束他们,最不好的是和百姓争利。
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①;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②,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③。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耶?
注释
①:楮树,树皮是造纸的原料。:山中野麻,是织布的原料。旄:牦牛尾,可以作为旗帜的装饰。
②连:同“链”,没有锻炼的铅。玳瑁,一种海龟,可做装饰。
③大较:大概。
④虞:官名,管理山川水泽。
译文
太行山以西多盛产木材、竹子、楮树、野麻、牦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多盛产鱼、盐、漆、丝、乐器和美女,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桂、金、锡、铅、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牙、皮革,龙门、碣石以北盛产马、牛、羊、毡裘、裘革、兽筋、兽角,铜、铁则在方圆千里的地方,如棋子一样分布,这是物产的大概分布情况。所有这些都是中原百姓所喜好的东西,本土习俗穿衣吃饭、婚丧嫁娶所必须具备的用具。因此要依靠农民种粮食吃,依靠虞人开采出矿石,工匠制成器具,商人将他们流通。这难道需要行政法令、征调百姓才能做到吗?人各自做自己擅长的,竭尽全力,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物价便宜就到贵的地方去卖,物价贵就到便宜的地方去买,各自勉励于自己的行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就像水要下方流一样,日夜没有休息的时间,不用召唤就会自动来,不用要求百姓就会自动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吗?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①,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卤②,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至而辐凑③。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④。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⑤,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注释
①三宝:指食品、用品、钱财。
②xì卤:盐碱地。
③至而辐凑:指钱财聚集,人来往络绎不绝。:绳子串成串的钱。辐凑:车轮的辐条。
④海岱之间:泰山到海边的地区,即今山东半岛。敛袂:整理衣袖,表示恭敬的样子。
⑤轻重九府:专门管理商贸的机构。轻重,指物价的贵贱变动。
译文
《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粮食就会匮乏;工匠不生产,器物就会缺乏;商人不经商,货物就会不流通;虞人不开山寻矿,财富就会减少。”财富减少,山川菏泽就会无法开发。这四个方面,是百姓穿衣吃饭的来源。来源广就会富有,来源匮乏就会贫穷。对上可以富国,对下可以富家。贫富规律,没有人可以赐予或是掠夺,机巧的人财富总有充余,笨拙愚蠢的人财富总是不足。所以姜太公被封在营丘,这个地方土地多盐碱地,人口稀少,姜太公就劝勉女织绣工,极力发展工艺技巧,对外输出海鱼和海盐,于是天下的人和财物都集中到这里,钱来如水,人来如织,既像用绳子串成串的钱,又像车轮的辐辏一样。因此齐国生产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都流通到天下各地,泰山到海滨之间的人都恭敬地到齐国朝拜。后来齐国中落,管仲展开治理,设立管理商贸的九府,然后齐桓公称霸天下,九次会盟诸侯,匡正天下。而管仲自己建有三归台,虽然他身处人臣,但是财富比各诸侯国的国君还多。齐国因此强盛,直到齐威王、齐宣王时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①。”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主,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释
①不死于市:不死在街市上,指因犯法在街市上被处决。
译文
所以说:“仓库里粮食充裕,百姓就会知晓礼节;衣服和食物充足,百姓就明白荣辱。”富有的时候,礼节就会产生;贫穷的时候,礼节就会荒废。君子富足了,便乐于行善积德;一般人富足了,就会把精力用在正道上。河水足够深,就会有鱼存在;山林足够茂盛,野兽才会聚集;人富足了,才会乐于施行仁义。富贵的人得势之后,会更加显赫;失势之后,朋友也不会去拜访,所以会感到不高兴。谚语说:“富家子弟,不会去做犯法的事情而被处死在街头。”这话不假。所以说:“天下的人们熙熙攘攘,都是为逐利而来;天下的人往来奔波,都是为逐利而去。”具有千乘强国的君主、具有万家封地的诸侯、具有百户封邑的显达,尚且会担心陷入贫困,何况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