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晏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②,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③,管仲事公子纠④。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注释
①颍:颍水。源起河南,在安徽汇入淮河。
②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③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姓姜,名小白。
④纠:小白的兄弟。齐襄公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王位。
译文
管仲,名夷吾,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常和鲍叔牙交游,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个贤才。管仲家里很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小便宜,鲍叔牙始终都善待他,而不说破。后来鲍叔牙侍奉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后来公子小白立为齐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了,管仲也因此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管仲被重用,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因为管仲的辅佐而成了霸主,曾经九次召集诸侯会盟,号令天下,这些都得益于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①,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
①召忽:齐国人,和管仲一起服侍公子纠。公子纠死后,召忽自杀。
译文
管仲说:“我当初穷困时,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利润的时候我给自己分得多,鲍叔牙不觉得我贪婪,知道我是因为太贫穷;我曾经和鲍叔牙一起筹划一件大事情,反而让自己更贫穷,鲍叔牙不觉得我愚蠢,明白是因为时机有好有坏。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君主驱逐,鲍叔牙不觉得是因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是我没有遇到好的时机。我曾经三次出战三次从战场上逃跑,鲍叔牙不觉得是因为胆怯,知道我是因为有老母亲要奉养。公子纠失败了,召忽自杀而死,而我却被囚禁遭受侮辱,鲍叔牙不觉得我无耻,知道我不因为这些小事为耻,而是以不能建功立业、显名于天下为耻。生育我的是我的父母,真正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啊!”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
鲍叔牙举荐了管仲以后,自己的职位在管仲之下。子孙世代在齐国享受封邑的有十多代,有很多是有名的士大夫。天下的人并不赞赏管仲的贤能,而是称赞鲍叔牙有识人之能。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①。四维不张②,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③。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④,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⑤。桓公实北征山戎⑥,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⑦。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⑧,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注释
①上:君王。服度:遵守法度。
②四维:礼、义、廉、耻。
③卑:指浅显易懂。
④怒少姬:齐桓公曾经与少姬在船中嬉戏,少姬摇晃小船让齐桓公受到惊吓,被送回蔡国。蔡国将少姬另嫁,齐桓公怒而伐蔡。
⑤包茅:出产在南方的一种青草,祭祀时在上面洒酒。这里指楚国不向周王室纳贡。
⑥北征山戎:山戎伐燕,齐国为救燕国而被征山戎。
⑦召公之政:向周王室纳贡的政策。召公,周代燕国始祖。
⑧曹沫之约:齐桓公曾和鲁庄公在于柯会盟,曹沫用匕首挟持齐桓公,要求归还齐国侵占鲁国的土地,齐桓公答应,但是不久便反悔。
译文
管仲在齐国做了丞相之后,凭借在东海之滨的小小齐国,流通、集散货物,使得国家富强,军队强大,与人心向背的意愿相同。因此他说:“仓库里粮食充足,百姓就能够知道礼节;衣食无忧,百姓就知道荣辱;君王自己遵守法度,内外亲族就会团结稳定。”“礼、义、廉、耻四大纲常得不到张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法令就像水的源头,让它顺应民心。”因此制度浅显易懂就容易贯彻执行。民俗所希望的,就给予;民俗所不希望的,就去除。管仲处理政务,善于变祸为福,转败为胜。看重轻重缓急,慎重权衡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因为恼怒少姬而南下伐蔡,管仲却趁机讨伐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国纳贡;齐桓公实际上是为救燕国讨伐山戎,管仲却趁机要燕国恢复向周王室纳贡的政策。齐桓公和鲁庄公在于柯会盟,想要背弃归还鲁国土地的盟约,管仲却努力劝说齐桓公遵守诺言,诸侯因此而信服、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是为政非常重要的。”
管仲富拟于公室①,有三归、反坫②,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注释
①拟:比拟。
②三归:供游玩、赏景用的三座高台。反坫:大厅中间设置放置酒器的高台。按照礼制,只有诸侯才有资格享有三归、反坫。
译文
管仲的财富能够和皇宫王室相比,他享有三归、反坫,齐国人不觉得他奢侈。管仲死后,齐国依然遵循他制定的政策,常常比其他诸侯国强大。之后再过了一百多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子。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①。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②,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③;语不及之,即危行④。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注释
①莱:古代国名,在今山东。夷维:今山东境内。
②重肉:两道肉菜。
③危言:直言。
④危行:谨慎行事。
译文
晏平仲,名婴,莱国夷维人,曾经侍奉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节俭而且做事尽力所以受到齐国人的敬重。做了齐国的丞相之后,吃饭肉菜不超过两道,妻妾不穿绸缎衣裳。在朝堂的时候,君主谈到的事情,他就直言相告;君主没有谈到的事情,他就谨慎行事。国君治国有道,他就听从命令;如果国君无道,他就衡量之后再行动。因为这样,晏婴连续三朝都在诸侯国声名远播。
越石父贤①,在缧绁中②。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③,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注释
①越石父:齐国人。
②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
③骖:拉车的马。
译文
越石父是位贤人,却被囚禁了。晏子外出时,在途中遇到越石父被押解,于是解下左边拉车的马把他赎了回来,载着他一起回到家中。晏子没有向越石父打招呼,就进到内室去了,很久没有出来。越石父请求与他绝交。晏子非常惊异,便整理好衣冠道歉说:“我虽然没啥仁德,但是帮你解脱了牢狱之灾,为什么你这么快就要和我绝交啊?”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受到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会受到礼遇。先前我被人抓走,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你既然将我解救出来,说明已经了解我;你了解我,但是却对我没有礼貌,那我还不如在牢狱之中呢。”晏子于是请他进门待为上宾。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①。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
①御:驾车的人,车夫。
译文
晏子做了齐国宰相的时候,要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看自己的丈夫。她的丈夫是宰相的车夫,撑着大盖,鞭打拉车的马匹,意气风发,洋洋自得。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就请求离开他,她的丈夫问为什么,他的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足六尺,做了齐国的宰相,在诸侯各国享有盛名。今天我观察他外出,所思虑的事情已经很深远了,但是为人却依然谦恭有加。现在你身高八尺,只不过为别人驾车的车夫,但是你的样子却十分满足,所以我请求离开你。”从此之后,她的丈夫就自己变得谦恭起来。晏子很奇怪,询问他。他的车夫以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①,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注释
①《晏子春秋》:后人所作记录晏子言行的书。
译文
太史公说:我读管仲写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这些著作对他们的言行记载得非常详尽了。已经看过了他们著的书,就想知道他们的言行,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书,世间流传的很多,在这里不详加论述,只是论述他们的趣闻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及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译文
管仲是世间所称道的贤臣,但是孔子却瞧不起他。难道是因为周王朝衰微,齐桓公贤良,但是管仲却不勉励他称王或者称霸吗?有书说:“趁势发扬君王的美德,匡正他们的过失,所以君臣上下能够相互亲近。”这难道说的就是管仲这种人吗?当时晏子伏在庄公的尸体上痛哭,尽了君臣之礼之后才离开,难道这就是所说的“见义不为,就是没有勇气”吗?至于他平时直言进谏,不惜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所说的“在朝要尽忠报效国君,下朝后要思考弥补自己的过错”吗?假设现在晏子还在,我为他执鞭驾车,那也是让我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