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赞
太史公曰①:学者多称五帝,尚矣②。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③,荐绅先生难言之④。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⑤,北过涿鹿⑥,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⑦,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⑧,顾弟弗深考⑨,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⑩,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⑪。
注释
①太史公:司马迁曾任太史令,自称“太史公”。
②尚:久远。
③雅驯:详尽可信。
④荐绅先生:有地位、有学识的人。荐绅,官员插在腰带里上朝用的笏板。
⑤空峒:崆峒山,今宁夏境内,相传黄帝曾在此问道。
⑥涿鹿:今河北境内,传说黄帝、尧、舜都在此建都。
⑦殊:不同,差异。
⑧发明:阐发、阐释。章:彰显,明白。
⑨弟:同“第”,只是。
⑩有间:空白很多。
⑪本纪:记载帝王传记的文体。
译文
太史公说:有学识的人常常谈论五帝的事迹,那都是些很久远的事情了。但是《尚书》只是记载了尧以来的史事,而且诸子百家所论及有关黄帝的事迹,论述也都不详实,难以确信,所以读书人很少相信并流传这些论述。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有些儒家学者并不去学习、传播。我向西到达过崆峒山,往北到过涿鹿,向东靠近海边,往南到达江淮地区,本地年纪大的长者往往跟我讲述黄帝、尧、舜到达过的地方和所发生的事迹。各地的风俗习惯固然不同,但是总体来说,《尚书》所讲述的事情和古书所记载的大体相近。我研读《春秋》《国语》,这两本书关于《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的阐释已经很明白了,只是没有经过深入、详细的考察罢了,但是其所描述的事迹都不虚假。《尚书》在很久以前就缺散失的史事,其佚失的内容常常能够在其他著述里看到相关记载。如果不是好学且能够深入思考的人,难以领会其中的要义,当然更难以让学术浅薄、孤陋寡闻的人明白。我考察并编排有关五帝的记载,选择雅正可信的记载,写成《五帝本纪》作为本书的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