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报燕王书
昌国君乐毅①,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②,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③。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④。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⑤,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注释
①昌国君乐毅:战国时燕国将领。统军破齐有功,被燕昭王封为昌国君。
②五国:赵、楚、魏、韩、燕五国。
③郡县:动词,设为郡县。之:代词,指攻下的七十余城。
④骑劫:燕国将领。
⑤田单:齐国将领。
译文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联合五国的兵力攻打齐国,占领了七十多座城,全部设立成燕国的郡县。还有三座城没有攻下来,但是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时,中了齐国的反间计,怀疑乐毅,让骑劫代替他为将。乐毅逃往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齐国将领田单欺骗骑劫,最终打败了燕军,收复那七十多座城池,恢复了齐国的疆土。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①。燕王乃使人让乐毅②,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③,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④,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⑤,遂捐燕而归赵⑥。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注释
①敝:指燕国新君即位,又遭受败仗,正处于不稳时期。
②让:责备。
③先王之雠:指齐国在燕国子之乱时,趁机攻破燕国的事情。
④暴露:风餐露宿在外。
⑤隙:嫌隙,有矛盾。
⑥捐:抛弃。
译文
燕惠王后悔了,担心赵国会重用乐毅,便趁燕国疲敝之际攻伐燕国。燕惠王于是派人责备乐毅,并在书信里致以歉意说:“先王举国上下全部托付给将军,将军替燕国打败齐国,为先王报了仇,天下没有人不振奋的。我哪里敢有一天忘记将军的功劳呢?只是恰巧先王离世,我刚刚即位,左右的人误导了我。我之所以让骑劫代替将军您,是看将军长久风餐露宿在外,所以召将军回来休息,并且商议国家大事。将军您听信流言,以至于我们彼此之间有了嫌隙,于是抛弃燕国而归属赵国。将军如此为自己打算是很好的,但是将军用什么来报答先王的知遇之恩呢?”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①,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②,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③,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④,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注释
①佞nìng:才智。
②斧质之罪:杀头的死罪。质,同“锧”。
③数:列举。
④畜:养。幸:宠信。
译文
望诸君乐毅于是派人送信给燕惠王说:“我不才,没能奉行、秉承先王的教导,来顺从您身边大臣的心意,担心回来会遭受杀身之罪,伤害了先王的识人之明,而且又陷您落下不义的名声,所以出逃到赵国。我自愿背负不贤不肖的罪名,所以没做任何辩解。如今,大王派使者列举我的罪名,我担心周围侍奉大王的人不明白先王之所以栽培、厚爱我的道理,而又不明白我侍奉先王的忠心,所以才写这封书信给您。”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①,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②,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③,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注释
①私:私爱。
②假:借。节:使臣用的符节。
③擢:擢升、提拔。
译文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将丰厚的俸禄给自己宠信的亲信,而是将其授予功劳多的人;不将高的官职授予自己喜爱的人,而是授予有能力的人。因此能够根据能力授人官职的人,是能够成就功业的君主;能够根据行为品德来结交朋友的人,是能够树立好名声的贤士。我凭借自己的学识观察,觉得先王的行为举止,有想要高出世人的想法,所以假借魏国使者的身份,得以亲身到燕国考察。有幸得到先王的过分抬举,将我从宾客之中提拔起来,授予高出群臣的官职,没有和身边的大臣皇亲商议,就授予我亚卿的职位。我以为只要能够小心奉行命令、秉承教诲,就可以幸免无罪,因此就接受了先王的任命而没有推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①。闲于甲兵②,习于战攻③。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返命⑤,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⑥。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⑦,齐王逃遁走莒⑧,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⑨,故鼎返乎历室⑩,齐器设于宁台⑪,蓟丘之植⑫,植于汶篁⑬。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⑭,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注释
①霸国:齐桓公曾经称霸。骤胜:多次胜利。
②闲:同“娴”,娴熟。
③习:熟练。
④径:捷径,快。
⑤顾:回来。反命:复命。
⑥济:济水,发源于河南,经山东入海。
⑦国:国都,指齐国都城临淄。
⑧莒:莒县,今山东境内。
⑨大吕:大钟名。元英:燕国的宫殿名。
⑩故鼎:指此前齐国伐燕诗曾经掠走的燕国的鼎。历室:燕国的宫殿。
⑪宁台:燕宫殿名。
⑫蓟丘:燕国的国都。
⑬汶:汶水,在齐国。篁:种竹子的土地。
⑭顿:贻误。
译文
“先王命令我说:‘我和齐国有深仇旧恨,顾不上自己力量弱小,想要讨伐齐国以报心头之恨。’我回答说:‘齐国,保持有称霸天下的遗留教化,又有多次打胜仗的经验,甲兵娴熟,熟练征战。大王您如果想讨伐齐国,就一定要联合天下各国一起。联合天下各国,没有比联合赵国更方便的了。而且齐国的淮北、宋地,又是楚国、魏国所希望得到的土地。如果赵国答应联盟,楚国、魏国共同发力,四个国家合力,齐国一定可以被打败。’先王说:‘好。’于是我听取先王的命令,带着使者的符节,南下出使赵国。待回来复命后,就起兵跟随赵国一起讨伐齐国。依靠上天保佑和先王英明,黄河以北的土地直到济水,随着先王起兵都被收复了。济水边上的军队奉命进攻齐国,大获全胜。轻装精锐之师,长驱直入直达齐国都城临淄。齐王逃往莒地,仅仅保全了性命。珍珠、美玉等财宝,战车、甲胄等物资,全部被燕国缴获。齐国的大吕钟陈列在燕国的元英殿中,曾经被齐国掠走的宝鼎重新回到燕国的宫殿,齐国祭祀用的器具摆放到了燕国的宁台上;燕国都城蓟丘的植物被移植到了齐国汶水边种竹子的土地里。自从春秋五霸以来,没有谁的功业能够比得上先王的。先王觉得我帮他完成了心愿,觉得我没有贻误他的使命,因此就拿出一块土地封赏我,使得我的地位能够和小诸侯国相比。我不才,以为只要能够奉行命令、秉承教化,就能有幸不遭受罪责,因此就接受了封赏而没有推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①;蚤知之士②,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③,收八百岁之蓄积④,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⑤,施及萌隶⑥,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⑦,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⑧,故吴王远迹至于郢⑨,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⑩。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于江而不改。
注释
①《春秋》: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历史的书,后泛指史册、历史。
②蚤知:有先见之明。蚤,同“早”。
③夷:平定。
④八百岁:齐国前后延续八百年。
⑤庶孽:妾生的子女。
⑥萌隶:百姓。
⑦作:耕作。
⑧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大夫,曾帮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死后,吴王夫差即位,伍子胥因为劝阻夫差伐齐,抵制越国求和,被夫差刺死,尸体沉入江底。
⑨郢: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
⑩鸱夷:皮革做的口袋。
译文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帝王大业建立后不再废弛,所以能够被载入史册;有先见之明的贤明之士,功名成就之后不再损毁,所以被后世称颂。就像先王报仇雪恨,平定万乘强国,缴获齐国八百年积累下来的财富,直到他死亡的时候,还对后来的继承者留下遗训。执政任事的大臣因此能够遵循法纪、教导妾生的子女(妾生的子女容易受到轻视),从而恩及百姓。这些都可以流传到后世。我听说善于耕作的人未必有好的收成,良好的开端不一定有良好的结束。从前伍子胥的主张被吴王阖闾采纳,所以吴国能够打败楚国,远征直到楚国的都城郢。阖闾死后,吴王夫差却不是这样,而是赐死伍子胥,并装到皮革做的袋子里沉入江底。因为吴王夫差不知道伍子胥的主张能够帮他建立帝王功业,所以将他沉入江底而不感到后悔。伍子胥没有预见到吴王夫差和阖闾两位君主的气度不同,所以就算是被赐死沉江也没改变自己的言行。”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①,堕先王之名者②,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注释
①离:同“罹”,遭受。
②堕:毁坏。
译文
“自身免遭罪责,保全功名利禄,以证明先王的英勇事迹,是我最好的选择。遭受毁谤侮辱的非难,损害先王的英明,是我最担心的。面临无法预知的罪责,侥幸逃脱获得的好处,这是我绝对不敢做的。”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①;忠臣之去也②,不洁其名③。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注释
①交:交情。
②去:离开。
③洁:动词,这里指对自己的污名进行辩白,刷白。
译文
“我听说古时候的君子,交情断绝但是不恶语伤人;忠臣离开,不为自己的名声辩白。我虽然不才,但是也多次聆听君子的教诲。担心您听信左右亲信的说辞,而不能了解我这种被疏远人的言行。所以才写给您这封书信,希望您能够体谅我的一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