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教程

古文观止:司马错论伐蜀

7/13/2021 10:18:21 PM 人评论 次浏览

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注释

①司马错:战国时秦将。张仪:战国时魏人,曾在秦国为相。1

译文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司马错主张讨伐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让我听听你的见解。”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注释

①三川:指黄河、洛河、伊河。川,河流。

辕、缑氏:山名,均在今河南境内。

③屯留:地名,今山西境内。

④南阳:地名,今河南境内。

⑤南郑:地名,今河南境内。

⑥新城、宜阳:地名,战国时属韩国。均在今河南境内。

⑦九鼎:象征地王的祭祀器物。

⑧按:仔细核查。

⑨去:距离。1

译文

张仪回答说:“应该先和魏国、楚国交好,然后出兵攻打三川之地,堵住辕、缑氏两座山的关口,挡住屯留的交通要道,让魏国断绝通往南阳的道路,楚国发兵进攻南郑,秦国进攻新城、宜阳,大兵逼近周朝的边境,声讨周朝国君的罪行,然后逐渐再侵吞楚国、魏国的土地。周朝自己明白无法挽回危局,必然会交出象征天子的九鼎宝器。秦国将九鼎据为己有,掌控周国的土地和百姓,挟持天子,号令天下,天下诸侯没有不听从号令的,这才是帝王大业。而如今的蜀国,只不过是西边偏远的一个小国,是狄戎野蛮人的头领而已。劳师动众但是不足以成就威名,得到它的土地又没有什么好处。我听说‘争名就应该在朝堂之上,争利就应该在集市之中’。今天的三川、周国,就好比是天下的朝堂和集市,而大王不去争取,反而去和狄戎等野蛮人去争夺,离帝王大业就太远了。”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注释

①易:容易。

②西海:即西边的疆土,指蜀国一带。

③谒:陈述,多指下对上。

④与国:关系交好的国家。

⑤因:依靠。1

译文

司马错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想要国家富强,必须要开疆拓土;想要军队强大,必须让百姓富足;想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广施仁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帝王大业就随之建立了。如今大王您地域狭小,百姓贫困,所以我建议先从容易的事情入手。蜀国,虽然是偏僻的西边小国,但是却是狄戎的头领,而且统治就如夏桀、商纣那样残暴而常发生内乱。以秦国的实力攻打蜀国,就像让豺狼驱逐羊群一样容易。得到它的土地,足以拓展疆土;得到它的财富,足以让百姓富足,整饬军队。用不着劳师动众,蜀国就会臣服。所以说秦国攻下一个国家,而天下诸侯不会认为秦国残暴;尽得西方的财利,天下诸侯不会觉得秦国贪婪。这是秦国一举两得,名利双收的举措,而且还可以获得制止暴乱、平定战乱的美名。如果攻打韩国以劫持天子,劫持天子是会获得恶名的,而且未必能够得到好处,何况还有不义的骂名。去攻打天下都不愿攻打的国家,是很危险的事情!请听我慢慢解释:周朝,是天下诸侯的宗室之国;韩国,和周朝交好。周朝自知九鼎不保,韩国自知三川尽失,必定会将两国的力量合并起来,投靠齐国、赵国,而向楚国、魏国求救。将九鼎给楚国,割让土地给魏国,共同对付秦国,这是大王无法禁止的事情。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之所在,比不上讨伐蜀国的策略妥善。”秦惠王说:“说得好!我听你的!”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注释

①卒:最终。

②陈庄:秦国的官员。1

译文

最终秦国起兵伐蜀,十个月就攻打下来了,平定了蜀国。蜀国国君的称号改为“侯”,秦国派遣陈庄担任蜀相。蜀国已经归属于秦国,秦国变得更加强大富足,也更加轻视天下的诸侯。

教程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