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悔失晁错
晁错是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少年时曾在家乡钻研过申不害、商鞅等人的刑名学说,颇有心得。后来,他凭着自身的才华,在汉朝担任了太常掌故一职。
汉文帝时期,整个汉朝没有研究过《尚书》的人,只有一个已经年逾九旬的济南人伏生,因他是秦朝时的博士,研究过这本书。但年老的他不可能应召来朝。文帝便派遣晁错前往伏生那儿学习。晁错学成回来,便根据《尚书》的理论进行著述,上书文帝,阐明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文帝先后任命他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太子家令等职。在与太子一起的日子里,晁错以高超的辩才得到了太子的高度赏识,太子的家人称他为“智囊”。
晁错能够正确地判断形势。他曾几十次上书文帝,阐述削弱诸侯权力一事,以及修改法令的问题。尽管文帝没有及时采纳他的进谏,却惊异于他的才能,便提升他为中大夫。有关于削弱诸侯权力及修改法令等事项,太子非常同意晁错的观点。但重臣袁盎和其他大臣们都不喜欢晁错,因为晁错的进谏有可能损害他们的利益。
汉景帝继位后,任用晁错为内史。晁错在汉景帝继位前关系就很亲近,所以他每次请求与景帝密谈,景帝总会满足他,晁错的地位由此超过了九卿,而法令也经晁错的提议多次修改。丞相申屠嘉对晁错非常不服,但无力阻止他。当时,晁错执掌的内史府因为建在太上庙外的空地上,大门朝东开,出入不便。晁错居然擅自凿开了太上庙的围墙,开了两扇南门。申屠嘉闻讯,极为恼怒,趁机起奏景帝,请求把晁错交给廷尉诛杀。晁错知道了,当夜就单独见了景帝,抢先禀报此事。景帝听信了晁错,便对申屠嘉说:“晁错凿通的并非太上庙的围墙,而是太上庙外空地上的围墙,没有触犯法令。”退朝后,申屠嘉非常愤怒,还对长史说:“早知道这样,我干脆先把晁错斩了,再禀报皇上。可惜我选择了先奏请,反而被那家伙戏弄了,这才是我的重大失误啊!”申屠嘉抑郁苦闷,生病死去。从此晁错在朝中的地位更加显贵,无人可敌。
晁错被提拔为御史大夫之后,多次向汉景帝陈述诸侯们的罪错,请求减少诸侯们的土地,削弱诸侯们的权力。奏章得到了汉景帝的赏识,便召集公卿、列侯和皇室成员商议此事。没有谁敢否定晁错的建议,除了大臣窦婴。就这样,晁错与窦婴之间有了很深的矛盾。
晁错推出了修改后的法令,意在削弱诸侯的权力,诸侯们一片哗然,都对晁错忌恨得咬牙切齿。晁错的父亲听说此事,专程从家乡颖川赶来,找到晁错,大声说:“皇上继位不久,你也刚掌权,怎么可以对各诸侯下手呢?人们都在议论你,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晁错辩解道:“但如果诸侯权力过大,天子不受尊崇,那国家也是无法安宁的呀!”晁错的父亲急了:“可你要知道,刘家的天下可以安宁了,晁家却落入了危险的境地。我可不愿被你惹发的祸患所牵连!”说完,就服毒自杀了。
晁错的父亲自杀没几天,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等诸侯小国就发动了叛乱,说皇上只要诛杀了晁错就退兵。在窦婴、袁盎等大臣的鼓动下,汉景帝让晁错穿好上朝时的礼服,拉到都城长安的东市斩首。经过汉朝军队的征战,局势重归平静。
晁错死后,率兵平定诸侯叛乱的将领邓公,回到京城,进见汉景帝陈述军事情况。景帝问他:“你从军中来,是否听说斩了晁错之后,吴、楚才退兵这件事?”邓公说:“吴王想发动叛乱,这份心思已经有了几十年了。虽然是因为这次的减地削权而恼怒,且以诛杀晁错为名,其实他的本意不在晁错身上。如今您斩了晁错,我私下里认为从此天下人都将闭嘴,不敢进谏了。”汉景帝问:“为什么?”邓公回答:“晁错是担心诸侯的力量一旦过于强大,会使得皇上无法控制他们,所以才请求削弱诸侯的权力,减少诸侯的封地,来达到尊崇皇上的目的,这可是利在万代的事情!可是,计划刚刚实施,连人都被您斩杀。忠臣的进谏言路由此被堵塞,诸侯们也借了您的手报了仇,晁错的死是多冤呀,这件事情是多么的不可取呀!”汉景帝听了,沉思良久,终于说:“您说得很有道理。我也很悔恨斩杀晁错这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