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教程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大禹治水

3/11/2021 10:42:41 PM 人评论 次浏览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大禹治水

早在尧帝在位的时候,天下就经常发生水灾,给老百姓造成很大损失。尧帝曾经派鲧去治水。鲧采用了到处堵水的方法,治水事业没有成功。舜接替尧帝之后,在巡视治水现场时,看到鲧的治水事业劳而无功,便把鲧流放到边远的羽山,最后鲧就死在那儿。众人都认为舜对鲧的惩罚是正确的,因为鲧无效的治水方法让老百姓多吃了几年苦头。

尧帝逝世后,舜帝曾经问大臣们:“有谁能像尧帝一样做事完美呢?如果真有这样的人,应该请他担当重任。”

大臣们推荐道:“鲧的儿子禹,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舜帝便把禹请来,命令他:“你去平安水土。希望你能出色地完成这个任务,我还有更重要的职务请你担当。”

禹赶紧跪拜叩头,表示自己没有什么才能,还向舜帝推荐了契、后稷和高陶。但舜帝再一次命令道:“还不赶快去做你负责的事务,快去治水吧!”

禹为人机智敏捷,吃得起苦。他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怀有一颗仁爱之心。他的行为能让人亲近,他的言语能使人信服。事实上,禹是一个家庭背景十分显赫的人物。他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颛顼,为五帝之一。而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便是轩辕黄帝。禹的出身如此高贵,可他仍然能够自觉做到这些,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接受了舜帝交给他的重任之后,禹决心彻底消除水患,发誓不战胜洪水不回家门。父亲因为治水失败而受到惩罚,禹知道必须改变原有的观念和方法。他带领部下,翻山越岭,走遍全国。他利用当时所有能派上用场的仪器设备,勘察地形,确定治理山川的规划。他决定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规律,开发九州土地,疏通九条河道,围定九处湖泊,测量九条山系。他发现全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而水是往低处流的,因此以硬堵的方法治水,肯定无法奏效。于是,他改变父亲硬堵的老一套,采取开挖渠道、疏通河流的方法,依势利导,把水排入大海。他还亲自戴上斗笠,和老百姓们一起拿着锹,开山挖山,修渠疏河。

当时,在黄河中游横着一座大山,叫做龙门山(今山西省河津市西北)。奔流而下的黄河水无法冲破龙门山的阻挡,只得溢出河道,每年的水灾总是特别大,给四周的老百姓造成了很大损失。禹几次去那儿察看地形,觉得不把龙门山凿通,就无法让黄河水畅流。他随即命令附近的部落首领和贵族,让他们发动百姓,一起出力,全力开凿大山。这可是一项大工程。经过好几年的奋战,龙门山被凿开了,黄河水再也不会在此满溢、肆虐,而是乖乖地往前畅流,一直流向大海。

禹通过同样的方法,让九条大河的水流都得以畅通,各地荒芜的土地也都得到了开发。遭受水患之苦的老百姓得到了拯救,日子变得安定而富裕。禹的功绩,得到了天下人的普遍称赞。

为了消除水患,禹的决心非常大,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在他治水的十三年里,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都没有进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就是禹为了众人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生动写照。一次,他的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禹正好经过自己的家门口,听见了儿子启正在哇哇大哭。他真想进去看一看从未见过面的儿子,看一看许久未见的妻子。禹在门外徘徊,几次想抬脚跨进去,他毕竟也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哪!但他一想到治水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一想起自己立下的誓言,便一咬牙,昂首走过了家门。

舜帝对禹的治水功绩也非常佩服。有一次,舜帝在与大臣们聚会时,谈论起治水的事。舜帝问禹说:“你是靠什么来治水的?”

禹回答说:“我靠的是勤勉不息的工作。”

舜帝又问:“能详细说说,你是怎样勤勉不息的吗?”

禹如实地回答:“治理洪水时,我与普通老百姓一起劳动。不管是劈山开河,还是挖泥运土,我都抢着干,昼夜不止。我的手指甲在劳动中被磨光了,再也长不出新指甲;我的小腿上的毛被磨掉了,再也长不出新的汗毛;我的手上和脚底也都长满了老茧,走路时疼痛难忍,但我从来都没有因此而停下来,直到治水完毕。”

舜帝和大臣们听了,对禹更加敬佩。舜帝还专门赏赐给禹一块黑色的宝玉,并以此告示天下,治水工程已经取得了成功。

禹通过治水,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因为他治水立了大功,解除了老百姓的痛苦,所以人们都尊称他为“大禹”。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尚品德,更为历代人民所推崇。舜帝年老后,顺应民意,把帝位禅让给了禹。

禹帝在位期间,继续保持治水时的作风,勤政爱民,为民办实事。十年后,禹帝在巡视南方的途中,不幸病逝于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境内)。尽管禹帝在生前曾指定益作为他的继承人,各部落首领还是一致推举他的儿子启登上了帝位。启是个十分贤能的人物,政绩不凡,深得各部落民众的称颂。

此时大约是在公元前二十世纪末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距今约四千一百多年。启登位称帝之后,夏王朝开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教程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