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投江
屈原,名平,是楚国人,与楚国王室同姓。由于他从小刻苦学习,见多识广,学识渊博,擅长辞令,记忆力强,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一职。担任左徒后,屈原经常与楚怀王商议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负责接待宾客,应付各诸侯国之间的协调处理。楚怀王非常信任他。
屈原的地位逐渐上升,引起了不少人的嫉妒。上官大夫与屈原职位相等,但地位明显不如屈原,便想着如何在楚怀王面前争宠。楚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还在起草中,上官大夫就想抢夺那份草稿。屈原自然没有给他。他便借此在楚怀王面前大肆诽谤:“大王您每次委派屈原制定法令,这事众所周知。但每颁布一项法令,屈原总在夸耀自己的才能,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够胜任此事,包括大王!’”刚愎自用的楚怀王感觉很不舒服,非但听信了上官大夫的诽谤,还疏远了屈原,罢免了屈原的职务。
屈原绝对想不到楚怀王竟然如此听信谗言谄媚,内心悲愤交加。为了抒发胸中的郁闷之情,他采用楚辞的形式,写下了千古名篇《离骚》。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这部气势磅礴、富有深度的抒情长诗,以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位高大而神话般的艺术形象。它以屈原为生活原型,记录了屈原的生平思想,寄寓了屈原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追求。《离骚》是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的代表作。
秦昭王主动邀约楚怀王,去秦国与他见面。面对强秦的一番“好意”,楚怀王打算前往。
屈原虽然已遭贬职,但在这关键时刻,他立即诚恳地劝告楚怀王:“秦国是虎狼一样贪婪的国家,不能相信他们,您不如不去。”然而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劝楚怀王前往:“为什么要回绝秦王的好意呢?”楚怀王便出发了。谁知,一进入秦国的关隘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楚怀王一行就被秦国军队擒住。秦昭王逼迫楚怀王割让土地给秦国,楚怀王自然拒绝,竟被秦国关押。楚怀王曾经偷偷地逃离秦国,逃到了赵国。但赵国不敢收留他。楚怀王很快又被秦国军队抓回,最后死在秦国。
楚怀王的大儿子继位,他就是楚顷襄王,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担任令尹。楚国民众对子兰劝楚怀王入秦,致使楚怀王客死秦国非常痛恨。屈原也与子兰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并因此而遭流放。在遭受流放的过程中,屈原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篇,怀念楚怀王,希望楚国能够振兴,同时抨击子兰为首的亲秦派,也希望楚顷襄王能够担起重任,重振朝纲,统一天下,也能让自己重返朝廷。然而,屈原的希望一个个地破灭了,最终,在楚国危亡之际,他再度遭受流放。屈原内心的痛苦达到了顶点。
公元前277年,秦国军队大举进攻楚国,楚国都城郢都已岌岌可危。
屈原独自来到汨罗江(今湖南省汨罗市境内)边,披头散发,慢步低吟,一副痛苦的模样。他的容貌非常憔悴,身体瘦弱得几近一吹即倒。
一位渔夫发现了他,问:“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你怎么会出现在这个地方?”
屈原叹息道:“整个世界已经浑浊一片,只有我才是清白廉洁的;这么多人都在犯糊涂,只有我才是清醒的,所以,我才会到这个地方来。”
渔夫说:“我听说,如果是一个圣人,他对于眼前的事物,往往不会太固执地坚守先前的信念,而是跟着世俗的改变而改变。整个世界已经浑浊一片,你何不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这么多人都在犯糊涂,你何不吃下他们的酒糟、喝掉剩下的淡酒,同样醉生梦死?你为什么要死死地怀藏着美玉般的品格,而让自己遭受被赶出宫廷、放逐在乡野的结局呢?”
屈原听完,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回答道:“我也听说,刚刚洗过头的人在戴帽子之前,总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好澡的人在穿衣服时,总会抖掉衣服上的灰尘。你想,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他怎能容忍自己高贵洁净的人格蒙受世俗的尘土和污秽?我宁愿投进这江里,让自己葬身于鱼腹,也不愿意让自己高洁的品质,遭受那些尘土和污秽肆意的侵袭!……”
就在这汨罗江边,屈原吟诵完一首《怀沙》,便怀抱一块石头,投入江中自尽。
屈原投江的消息迅速传开了,人们纷纷拥向汨罗江边,呼唤屈原的名字,追忆屈原的业绩。据民间传说,为了避免水中的鱼儿吞噬屈原,人们特意做了角状的粽子,投入水中,以喂饱鱼儿,不让它们伤害屈原。为了能以最快速度追上水中的屈原,把他救起,人们驾着龙舟,在江面上争先恐后地全力追赶。后来,龙舟竞渡成了锻炼民众体质、展示楚人强健身体、激励军士斗志的重要形式。屈原投江这一天,还成为中国的端午节。这个以纪念屈原为主要内容的端午节,至今已成为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屈原虽然以投江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但这决不可理解为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相反,在屈原的一生中,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使命感和责任感方面,忠于自己的国家,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在坚持自身独立人格方面,屈原始终做到正直、清廉,从不随波逐流,还把自己清白的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屈原最大的贡献是在他的诗歌创作上,他以瑰丽的诗笔写下《离骚》《天问》等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篇。他所创造的诗体被后人称为“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即是屈原在《离骚》中最著名的诗句。时间虽已过去了近二千三百年,但屈原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光辉,至今仍然照耀着,仍然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