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当机立断
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他的祖先是楚国人,姓芈(mǐ)。
魏冉从秦惠王、秦武王时就担任了重要官职、处理政事。秦武王去世后,几个弟弟为了争王位,闹得不可开交。是得力肯干的魏冉最终拥立了秦昭王。秦昭王继位后,任命魏冉为将军,守卫咸阳。秦昭王年少,宣太后亲自处理政务,便又任用魏冉为丞相。
魏冉担任丞相后,推举白起为将军,请他代替向寿率兵攻打韩、魏两国,并在伊阙(山名,今河南省洛阳市南)大败了它们,杀敌二十四万人,俘虏了魏国将领公孙喜。第二年,白起又率兵大败了楚国。魏冉见局势开始稳定,告病辞官。但秦昭王在次年仍让魏冉担任丞相,还把穰(ráng)邑(今河南省邓州市)封赏给他,并加封陶邑(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封号就叫做穰侯。魏冉受封四年后,率兵攻打魏国,迫使魏国献出黄河以东四百里的土地,接着又占领了魏国的大小城邑六十多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魏冉几度主动辞官,却又几次被重新任命为丞相。武安君白起是由魏冉提拔的,因而与魏冉互相亲善。这时的穰侯十分富有,几乎可以超过王室。
秦昭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75年),魏冉率兵再次攻打魏国,围住了魏国都城大梁城。魏国大夫须贾设法见到魏冉,诚恳地对他说:“魏国现在已动用了一百个县以上的精兵强将来守卫大梁城,人数至少有三十万。三十万人守卫着大梁五六丈高的城墙,我觉得即使商汤和周武王还活着,也是不容易攻取的。瞒着楚国和赵国的军队,凌空跨越五六丈高的城墙,跟三十万军队作战,并且心想着肯定能拿下它,从天地开始至今都没有过这样的事情。攻城却不能成功,秦军势必折损,若往后撤退,恐怕连您的陶邑都要被丢失。这就是前功尽弃了。其实,现在魏国军队正在犹豫,您可以让魏国少量地割让出一些土地,来换取秦国的撤兵。我诚恳地希望您趁现在楚、赵两国的军队还没有抵达魏国之时,赶紧以获得少量土地的方式使魏国收服。这样一来,楚、赵两国必定会对魏国的首先单独屈服而恼火,以至于解散合纵之盟。您则可以从中选择有利于秦国的条件和时机。您想得到土地,难道就只能使用武力吗?秦国军队无需牺牲一兵一卒,即能获得绛、安两邑,您的陶邑也能保全。面对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您难道不能当机立断么?”
魏冉知道,对方的身份虽然是魏国大夫,但言之有理。反正能够达到秦国的目的,又何必非要血流成河呢?魏冉当即表示同意,马上退走了军队,局势重归平静。
秦昭王三十四年,魏冉与白起、胡阳等大将一起,奉命攻打赵、韩、魏三国。打败了魏国大将芒卯之后,魏冉又增派四万兵力给赵国军队,一起攻打齐国。齐襄王吓坏了,赶紧请苏代代表齐国给魏冉送信。苏代在信中游说道:“我已听说秦国将派四万兵力给赵国,一起攻打齐国。可我私下里总想对我们的大王说,秦王贤明而善于谋划,穰侯明智而擅于办事,增派兵力给赵国的事,肯定是没有的。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赵、魏、韩三国同为秦国的大敌,如今以打败齐国的方式来加强赵国,这对秦国是不利的;其次,秦国的谋士们会说‘攻打齐国,晋国和楚国必来援助,这样就又可以拖垮晋、楚两国’,可齐国现在已是疲弱的国家,拿强兵攻打齐国,犹如用千钧的弓箭去穿射已经溃烂的毒疮一样,晋、楚两国还没来得及援助,它就很容易地灭亡了,怎么可能拖垮晋国和楚国?第三,如果秦国少派兵力,晋、楚两国就不会相信秦国,因为这不是秦国一贯的做法;如果秦国多派出兵力,晋、楚两国就会被秦国的威势吓倒,不敢出兵,而受了惊吓的齐国也不敢再投靠秦国,只会暗中投靠晋、楚、韩、魏等国,这也对秦国不利;第四,如果秦国攻打齐国后,拿齐国的土地来诱引晋国和楚国,晋国和楚国一旦增加了实力,反而对秦国形成牵制。因此我觉得,秦国既然已经获得了安邑,韩国就无法再控制上党了。夺取天下重要的肠胃之地,与出兵进攻又不得不担心军队能否保全,究竟哪个更有利?我因此才想对我们的大王说,秦王贤明而善于谋划,穰侯明智而善于办事,一定不会增派兵力给赵国。”
作为一名将军,既要有果断出兵的勇气和信心,也得有撤兵弃战的当机立断。魏冉明白,苏代虽然是站在齐国的立场上来游说自己的,但言之有理。没有了举兵进攻的必要,何必非要兵戎相见呢?更何况秦国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魏冉随即撤回了增派给赵国的四万兵力,率领军队回国。
秦昭王三十六年,魏国人范雎(jū)讥讽魏冉曾经越过韩、魏、赵三国去攻打齐国,是不懂用兵的做法。他还凭此游说秦昭王。秦昭王就任用了范雎,魏冉的地位日渐下降。范雎随即进谏秦昭王,说宣太后过于专制,魏冉对外揽大权,秦昭王听信了他,罢了魏冉的相国一职,并让魏冉迁到封地陶邑居住。魏冉的家族迁出函谷关时,家境仍显富裕,装载各类器具财物的车辆就有一千多辆。
魏冉后来死在陶邑,并葬在那里。秦国随即收回陶邑,把它改设为一个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