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教程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周游列国

3/11/2021 10:42:41 PM 人评论 次浏览

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周游列国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鲁国(今山东省西南部)的昌平乡陬(zōu)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因为他刚出生时,头顶中间下凹而四周隆起,所以起名为丘。孔子字仲尼。

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成年后,曾在鲁国重臣季氏门下担任管理仓库的小吏,后又管理过牧场,再升为管理营建的司空。为了创造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不久后,他离开了鲁国,在各诸侯国间游走。可他在齐国受排斥,到宋国、卫国遭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不得不再次返回鲁国。在鲁国,孔子的门生渐渐多了起来。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季平子和郈(hòu)昭伯因为斗鸡的小事,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兵攻打季平子,季平子、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联合起来攻打鲁昭公,鲁昭公反而被打败,逃亡到了齐国。此后不久,鲁国发生动乱。避乱的孔子也来到了齐国,成为齐国大臣高昭子的家臣。孔子和齐国的乐官一起纵谈音乐,听到《韶》乐,就学起来,三个月里竟然忘了熟肉的香味。齐国人十分欣赏他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

齐景公曾经询问孔子有关施政的诀窍。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齐景公拊掌称善。但是后来,可能听信了谗言,齐景公不再向孔子请教治国或者礼仪方面的事情了,尽管他仍然给孔子很高的待遇。

当时,齐国的大夫想谋害孔子,孔子及时地得知了。齐景公召见孔子说:“我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便辞行而去,又回到了鲁国。

后来,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的长官。孔子到任一年后,四方的官吏都在学习他治理国家的方法。孔子便由中都长官提升为司空,又由司空提升为大司寇。这个时候的孔子已经五十多岁了。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孔子的脸上不禁露出得意的神色。他的弟子问他:“听说老师一向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来临不喜形于色,如今为何脸露喜悦?”孔子说:“这没错,不过,不是还有一种说法是‘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吗?”

孔子担任丞相期间,杀死了扰乱鲁国政治的鲁国大夫少正卯。在他参与国政的三个月里,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都分路行走,人们路不拾遗,宾客来鲁国办事也不必送礼求情。

齐国知道了这些情况后感到害怕。有人说:“孔子主持国政,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称霸,由于齐国离鲁国最近,可能最先被吞并,应该设法阻止。”齐国想出计谋,送给鲁国国君一批女乐和纹马彩车。鲁定公和上卿季桓子非常喜欢,懒得再理朝政。孔子万般失望。在劝谏无果的情况下,孔子无奈地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活。

孔子首先到了卫国,卫灵公给了孔子较高的待遇。可到卫国不久,有人就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竟派人监视孔子的出入。孔子担心无故获罪,只在这里居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卫国。

在去陈国的路上,途经匡城,因为孔子的长相很像残害过匡城人的阳虎,匡城人围困住了他。不得已的情况下,孔子派随从向卫国的宁武子称臣,请对方搭救,方才摆脱险境。

后来,孔子又分别来到曹国和宋国。在宋国,孔子和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魋(tuí)想杀害孔子,竟派人把大树砍掉。孔子只好离开宋国,去了郑国。

孔子到达郑国时,不慎与弟子们走散了,只得一个人站在郑国都城的外城东门外。郑国有人告诉了正在四处打听的弟子子贡:“东门外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他从腰部以下比禹短三寸,狼狈得像一只丧家犬。”

找到孔子后,子贡如实地把那个人的那段描述复述给孔子听,孔子高兴地说:“他用怎样的语辞形容我的相貌,这无关紧要。可他说我的模样像丧家犬,真是这样的呀!”

孔子一行接着又去了陈国,住在司城贞子的家里。一天,许多只鹰隼落在陈国宫廷里死去,身上都有一支穿过鹰身的楛(hù)木箭,箭头则是石头的,箭长一尺八寸。陈湣公便派使者去问孔子。

孔子说:“隼是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这箭是肃慎部族的。从前周武王灭纣后,沟通了与九夷百蛮等少数民族的联系,让他们不要忘了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必须各自进贡地方特产。肃慎部落进贡的便是这种楛木箭。周武王为了显示他臣服远方的盛德,就把肃慎进贡的箭给了长女。长女嫁给了虞胡公,后来又把虞胡公封在了陈国。所以,肃慎部落进贡的箭可能还在陈国。”陈湣公马上派人去府库里寻找,果然找到了这种箭。

孔子在陈国住了三年,正巧遇上晋、楚两国争战,两国还都轮番攻打陈国,吴国也经常进袭陈国。为了再避战乱,孔子便离开了陈国。

孔子带着弟子又回到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要来,非常高兴,亲自到郊外迎接。可这时的卫灵公已经年老,懒得再理政务,也不用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假如有人让我去主持国政,国家一年就可以变样,三年就会大见成效啊!”

孔子无奈地离去,准备去赵国会见赵简子。到达黄河岸边时,传来了赵简子杀死两位赵国大夫的消息。孔子说:“这两位大夫可是最有才德的人!赵简子还没有得志时,全靠这两个人的辅佐;得志之后,竟然杀了他们。其实真正的君子忌讳杀害自己的同类,这道理连鸟兽都懂,更何况我孔丘呢?”于是他返回自己的故乡陬邑,之后又去了卫国,再由卫国去了陈国,而后又从陈国去了蔡国。

在蔡国各地游说的时候,有一次,路上遇见长沮、桀溺在耕作,孔子认为他们是隐士,便让子路去打听渡口在哪里。长沮问:“车上那个人是谁?”子路回答:“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是的。”长沮说:“那么他该知道渡口在哪里,用不着问别人。”桀溺问子路:“你是孔丘的弟子么?”子路说:“是的。”桀溺便说:“如今天下到处都动荡不安,谁能改变这种局面呢?你跟着这种躲避暴君乱臣的人到处奔走,还不如跟着我们为躲避乱世而隐居呢!”说完顾自继续干活。

子路回到孔子身边,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叹息道:“我们可不能居住在山林里与这种鸟兽为伍。要是天下太平,我孔丘还用得着为改变这种局面而四处奔走吗?”

楚国听说孔子游走于陈国与蔡国之间,就派专人去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应聘。陈国和蔡国的大夫暗中商议:“孔子是个有才德的贤人,他所讥讽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端。楚国是个大国,现在竟来聘请孔子。假如孔子在楚国受到重用,那么陈、蔡两国的大夫就危险了。”他们便派出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围困在荒郊野地。

孔子无法行动,连粮食都吃完了,有的弟子还生了病,无精打采。但孔子仍然给他们讲学、诵诗、唱歌、弹琴。

子路面带怒色来见孔子,问:“君子也有窘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当然,但君子在困窘面前仍能坚守节操,小人却在困窘面前什么事都会干得出来。”

子贡也是一脸怒容。孔子问他:“你说,我是个博学多才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还会不是?”孔子说:“不是的。我只不过拥有一种基本原则,并用它把所有的知识串起来。”

孔子知道陷入困境的弟子们都心怀怨气,但仍想趁此机会引导他们坚守节操。他首先问子路:“《诗》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我的学识有什么不对吗?否则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般境地?”子路回答:“想必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所以人们不让我们走。”孔子又问:“真是这样吗?但是,假如有仁德的人必然受人信任,那么伯夷、叔齐为什么还会饿死在首阳山?假如有智谋的人肯定能畅通无阻,那么聪明的比干为什么会遭受被剖心的结局?”

子路出来后,子贡进去见孔子。孔子重复了刚才那番问话。子贡想了想,回答道:“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到了极点,所以天下没有哪一个诸侯国能容纳您。您何不稍微降低点要求呢?”孔子说:“有经验的农夫虽然善种庄稼,但也不能保证一定能丰收;优秀的工匠虽然手艺精湛,但所制造的器具也不一定人人都满意。君子能够研修并提高自己的学问,就像结网必须先有纲那样,然后按照顺序疏理结扎,但不一定被社会容纳。而你不去研修提高自己的学问,反而想降低标准去迁就他人,以求得对方容纳。你太缺乏远大志向了!”

子贡出来后,颜回又进去见孔子。孔子重复了刚才那番问话。颜回说:“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到了极点,所以天下没有一个诸侯国能容纳您。尽管如此,先生还在推行自己的学说,即使不被天下人容纳又有什么关系?不被容纳,恰恰证明您拥有君子本色!而自己的学问得不到研修和提高,这才是我们的耻辱。学问已经博大精深却不被采用,这只是国家君主的耻辱。”孔子高兴地说:“是这样啊,颜回。如果你以后成了一个富翁,我愿意做你的管家!”

后来,孔子派子贡去楚国向楚昭王求救。楚昭王马上派兵去迎接孔子。孔子和他的弟子才从困窘中解脱。

孔子到了楚国后,楚昭王在大臣的劝阻下,也未能重用孔子。后来楚昭王去世了,孔子的境遇又变得很艰难。孔子便又回到了卫国。当孔子六十八岁时,他才又回到鲁国,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生活。

晚年的孔子在家乡开办学校,用《诗》《书》《礼》《乐》等作教材,就读的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孔子在教育方面成就卓著,颇受世人敬仰。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献,编修了很多重要的史籍。

教程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