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与日甲午大战
日本自19世纪中叶明治维新运动以后,国势日盛,便开始积极寻求向外扩张的机会。它首先吞并中国台湾,然后出兵中国属国朝鲜,以此作为全面入侵中国的跳板。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请求清廷派兵协助镇压。清廷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2500人赴朝。日本亦派兵入朝,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授权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挑起衅端,发动侵略战争。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和东学党起义军已签订休战和约。朝鲜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于6月13日请求中国撤兵。清廷要求日本同时撤兵,但日本决心扩大事端,继续向朝鲜增派军队,并提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大鸟圭介于19日和20日,胁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中国军队出境。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圭介指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舰队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甲两艘巡洋舰,挑起了丰岛海战。8月1日,清廷与日本同时宣战。公元1894年为农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大战主要包括陆战和海战,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平壤之战,清军溃败,日军占领朝鲜全境。黄海海战后,日军夺得了黄海制海权。随后,日军攻占大连、旅顺,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公元1895年1月,日军陆、海两路包围夹击奉卖国贼李鸿章命令停泊在威海卫的北洋舰队。北洋舰队在丁汝昌率领下奋力反击。2月12日,日军占刘公岛,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公元1895午4月17日,中国与日本的甲午大战随着卖国贼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结束。
清廷与日本甲午开战后,清军连连溃败,清廷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在日本侵略军的攻击下,执掌清廷大权的卖国贼慈禧惊恐万状。为了求得停战,慈禧急忙任命卖国贼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到日本不惜任何代价求和。3月,中日双方在日本马关进行谈判。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有:清廷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实际上是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清廷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给日本;清廷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人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德、法三国不满日本独占辽东半岛,强迫它退还给清廷,为此,清廷又付给日本“报酬”3000万两白银。
《马关条约》是一个划时代的不平等条约,特别是允许日本人在中国开办工厂,为帝国主义对中国实现资本输出开了先例。从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它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锁,日本则通过条约获得巨额钱财,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亚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