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受困于“孝”
古往今来,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强调一个孝字!但像宋孝宗赵眘把“孝”字发挥到极致、受困于“孝”的人却很难找到第二个!因为“孝”,他放弃北伐与金议和;因为“孝”,他的收复大宋河山的理想破灭。赵眘是宋高宗赵构的养子,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赵构在位30多年,他一心寻欢作乐,放纵奸相秦桧当朝,冤杀岳飞父子,向金称臣纳贡,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选对了继承人——赵眘,赵眘是南宋诸帝中最英明贤能的一位。
赵构唯一的儿子在3岁的时候就夭折了,而他又失去了生育功能;所以,赵构的皇位继承人就只能在宗室中挑选了。“靖康之难”后,宗室3000多人被金人掠走,一时之间,竟然无法选出一个合适的皇储人选。于是,赵构只好扩大选择范围,在太祖的后裔“伯”字辈中选择有贤德的人继承大统。自赵光义登基到南宋初年,太祖的后人散落民间,已有1000多人。
公元1132年,经过仔细地查访,10名7岁以下的儿童进入了候选名单,赵构选择了赵伯琮、赵伯玖两人分别交给两位嫔妃抚养。两个孩子在宫中接受教育,都是博学强记、天资特异之人,长大后先后受封为郡王。为了确认最终的太子人选,赵构分别赏赐2人10名美貌的宫女。一个月后,赵构召回了这些宫女,令人一一检验。赐给赵伯琮的宫女都完璧如初,而赐予赵伯玖的宫女却已经不是处女了。高下立分,赵构虽然并未将此事告诉别人,心中却已经有了决定。
公元1160年,赵构下诏立赵伯琮为皇子,改名赵玮,制授宁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建王。两年后,赵构正式册封赵伯琮为太子,赐名昚,字元永。
公元1162年,赵构下诏:“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帝,退处德寿宫,皇后称太上皇后。”随后,举行内禅大礼,让位于太子赵眘,这就是宋孝宗,大宋王朝大统重新回到了宋太祖一系。
行内禅之礼时,赵眘再三避让。他身穿朝服来到紫宸殿接受群臣朝贺,但却拱手侧立,不肯在御座就座。直到群臣再三劝说,才勉强就座,但还是忍不住难过地说:“君父之命,出于独断。然而如此重担,恐怕难以承担。”仪式结束后,赵眘衣不解带,立刻冒雨送赵构回德寿宫,直到宫门口还不肯止步。赵构再三推辞后,赵眘才让侍从扶回了寝宫。此情此景令赵构感动万分,一再感叹自己:“付托得人,再无憾矣。”
赵眘虽然继位,但对选中自己的养父一直心存感激,总是尽量顺从他的意愿。起初,赵眘每月4次前往德寿宫向赵构请安,后来,赵构建议他以国事为重,不必频繁探望,才将请安的次数改为每月2次。赵眘怕赵构久居深宫,心情寂寞,每次出游总是恭请赵构同行。翻开《宋史·孝宗本纪》,不时可以看到如下字眼:“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四圣观”,“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东园”,一片孝心跃然纸上。
每到赵构的寿辰临近的时候,赵眘就亲自诏见礼官,和他们讨论庆寿的仪仗、典礼和庆贺的寿礼等问题。寿辰当天,在宫内大宴群臣,命群臣均要前往德寿宫贺寿。每次,赵眘都会送上贺礼。此外,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恩之心,赵眘先后4次加封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后的封号,还命人撰写《太上皇圣政》,颂扬高宗的丰功伟绩。
赵眘登基后,和贪图安逸的赵构不同,他年轻气盛,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他恢复了名将岳飞的谥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罢斥了一批秦桧的党羽,鲜明地表现自己主战反和的立场。但他的立场却与赵构发生了冲突,倍受压抑。
赵构虽然已经闲居德寿宫,不理朝政,但是偏安求和的一贯思想却没有丝毫改变。赵眘对他的孝顺,成为主和派的砝码。
赵构一方面牵制赵眘北伐,另一方面极力敦促他达成和议,维持偏安的现状。有一次,赵眘赴德寿宫探望赵构,兴致勃勃地谈论起了抗金大计,赵构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说:“等我百岁之后,你再谈论此事也不迟!”按照赵构的逻辑,赵眘反对议和等于就是反对他在位时的既定国策,这就是不孝。于是,“孝”就成了约束赵眘大展宏图的紧箍咒。在赵构和赵眘的较量中,赵构占了上风,赵眘的对外方针始终受困于“孝”。但在内政治理上,赵眘确实治国有方。他惩处贪官,整顿吏治,频繁更换宰臣,集中皇权;发展农业,五谷丰登,出现了百姓富裕,社会太平,人心安乐的“乾道之治”。
后来,赵构病重,赵眘多次前往德寿宫探望。不仅如此,为了给赵构祈福,赵眘大赦天下,分派群臣前往宗庙、社稷祭祀。后索性不上朝,专心看护赵构,遇到朝中大事则由宰相到内殿禀报。
公元1187年,赵构病卒,赵眘诏告群臣按照以日代月的惯例为赵构守孝,而自己则坚持守孝三年。后来,在百官的一再请求下,赵眘勉强听政,但开始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
公元1189年,赵眘正式禅位于赵惇,自己则当起了太上皇,闲居重华殿,继续为赵构服丧。纵观赵眘的一生,如果不是过于执拗于“孝”,以其英明贤武,宋朝的历史将会重新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