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的开凿
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在离敦煌城东南40里的三危山和鸣沙山交接处的崖壁上面。有两公里长,现存洞窟7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100余尊。
莫高窟是从公元366年开始开凿的。相传有个和尚名乐尊,西游到三危山下,一天黄昏时刻,忽见山峰放射出万道金光,好像千万个佛。他认为这是圣地,就募人在三危山对面的岩壁上开凿洞窟。
北魏年间,佛教徒继续在敦煌筑建石窟。北魏石窟有禅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顶窟三种样式。窟中所造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者弥勒佛,主像的两侧通常是两个夹侍菩萨像。壁画主要是佛传、本生和因缘故事。壁画多数以土红色做底色,使用青、绿、赭、白等色彩的颜料进行描绘。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是当时人们高超绘画和雕塑技巧的历史见证。从此以后1000多年里,各朝陆续在此开凿洞窟,隋唐时达到高潮,现存洞窟中十分之七是唐代开凿的。
由于这里石质比较松脆,不适于雕刻,所以石窟艺术表现为更细致、更精美的大型壁画和塑像。这一时期壁画的题材主要是以佛说法图和佛本生(前生)故事为主。说法图一般是一佛在中间,两菩萨侍立左右,其他还画了散花奏乐的飞天在空中飞翔。所谓佛本生故事,主要描写释迦牟尼一生的历史故事,以及他在过去世道中舍身行善的故事画。故事内容不外是教人慈悲、忍辱、不抵抗,但它为我们保留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画面。这些塑像、壁画,气魄雄伟、形象生动,不仅具有伟大的艺术价值,而且富有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