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著书立新说
荀子是战国时期继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他善于汲取道、墨、名、法,特别是道家和法家学派所长,发展和改进了儒家思想。不仅集儒学之大成,同时集先秦诸子之大成。汉代儒学的发展和荀子在经学方面的造诣有密切关系。
荀子,名况,字卿,亦称荀卿、孙卿。赵国人,其生卒年不详。秦昭王执政时,荀子赴秦,和秦昭王与范睢进行交流。公元前255年,荀子被楚国的相国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今山东莒南)令。荀子勤政爱民,深受老百姓爱戴。公元前247年,荀子因被小人谗言,被迫离开楚国。荀子回到赵国,被任命为上卿。在赵国任职期间,荀子写书信与春申君,对楚国政治表示讥刺。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杀,荀子又回到兰陵居住,著书立说,直到老死。荀子著书32篇。
在自然观方面,荀子汲取了道家“天道自然”的观念,反对天命和鬼神迷信,以为“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因而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和“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命题。
荀子对儒学的理论贡献不亚于孟子,但他否认命运,不敬天地鬼神,不法先王,不尚仁义,人性本恶等观点难以见容于后世儒学,所以孔庙中没有荀子的地位,荀子的著作在汉代以后一直不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