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纷纷兴起,各抒己见,互相争辩。史称“百家争鸣”。
当时比较有影响的有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孔子。他主张恢复西周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他的政治理想是要求统治者推行“仁政”。战国时代,孟轲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他特别强调“义”,把它当做判断是非的标准。孟轲被人尊称为孟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者。儒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是战国的荀子,即荀况。荀子总结儒、墨、道、法各家的观点,吸取各家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成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变革,又提出人能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它的唯物主义思想,并且主张“性恶说”,人要通过后天道德训练达到善。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他认为社会的动乱是法制松弛造成的,所以他主张“法治”,即由政府颁布一定的法令和制度,不论高低贵贱,人人都得遵守,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即便是王公贵族犯法,也要同老百姓一样治罪。这样,人们有所畏惧和遵循,坏事就可以减少。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老子。他首先提出“道”这个概念,并认为道是宇宙的起源,他主张人应顺自然,无为而为。到了战国时代,庄子(庄周)发扬了老子的学说。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翟)。他提出“兼爱”和“非攻”的主张,还要求统治者任用贤人,“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这些学派都纷纷著书立说。《孟子》《墨子》《荀子》《庄子》《韩非子》都是当时最有名的著作。这些著作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