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教程

唐诗三百首:清平调

6/16/2021 10:44:05 PM 人评论 次浏览

清平调[1]

云想衣裳花想容[2],春风拂槛露华浓[3]

若非群玉山头见[4],会向瑶台月下逢[5]

一枝红艳露凝香[6],云雨巫山枉断肠[7]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8]

名花倾国两相欢[9],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10],沉香亭北倚阑干[11]

【注释】[1]清平调:乐曲宫调中的一种调名,是李白自创。[2]“云想”句:以云比喻杨贵妃衣裳的华贵,以花比喻其容貌的美丽。[3]槛:栏杆。露华浓:形容牡丹花带露时颜色的鲜艳。[4]群玉:山名,神话传说中女神西王母所居的地方。[5]会:应。瑶台:西王母的宫殿。[6]“一枝”句:写牡丹花,以花比杨贵妃之美。[7]云雨巫山:用宋玉《高唐赋》所述楚王梦见巫山神女的典故。枉:徒然。[8]可怜:可爱。飞燕:赵飞燕,初为阳阿公主家宫女,因貌美能歌舞,为西汉成帝所爱,立为皇后。后因淫乱,平帝时废为庶人,自杀。倚新妆:穿上华丽服装后表现的娇懒姿态。[9]名花:指牡丹花。倾国:指杨贵妃。汉李延年《李夫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人即以倾国作为美女的代称。[10]解释:消除。[11]沉香亭:用沉香木建造的亭子,在唐兴庆宫龙池东面。阑干:即栏杆。

【点评】《清平调》三首是天宝三年(744)李白在长安为翰林供奉时所作,属于应制诗。李濬《松窗杂录》卷上载其本事云:“开元(应作‘天宝’)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月夜召太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词三首略)龟年遽以词进,上命梨园弟子约略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饮罢,饰绣巾重拜上意。龟年常话于五王,独忆以歌得自胜者无出于此,抑亦一时之极致耳。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会高力士终以脱乌皮六缝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词,力士戏曰:‘始谓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拳拳如是?’太真妃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太真颇深然之,上尝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

第一首起句即咏贵妃,以“想”字领起。次句咏牡丹,亦接“想”字,故花光拂于槛外,而得露华之浓。以上两句以云与花比贵妃之衣服容貌,又以牡丹受春风露华滋润而盛开喻贵妃得玄宗宠幸而愈增风韵,传达出她擅长歌舞的风神意态,尤为历代传诵。三、四句“若非”“会向”都承“想”字,全诗为双起单承法。这是将绝代佳人进行仙化之笔,表现出一种超凡脱欲之美。加以“群玉山头”“瑶台月下”的意象组合,塑造出在澄澈晶莹、风华掩映的背景之上富丽堂皇、超凡脱俗的牡丹形态,从而映照绝世美人杨贵妃的形象。

第二首用衬托法以花比贵妃。起句一枝芍药,虽然艳丽,只有夜露凝香,不沐明皇实惠。一层衬托法。次句楚王妄想朝云暮雨,而终不可得,是枉断肠,又是一层衬托法。三句言赵飞燕还要倚着新妆以生媚,不及杨贵妃天然佳丽,又是一层衬托法。这一首还用巫山神女的典故,战国楚宋玉《高唐赋》记楚襄王游云梦台馆,望高唐宫观,言先王与巫山神女相会,神女辞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既以巫山神女来比拟杨贵妃之美,同时又以唐玄宗与杨贵妃朝暮相对和楚襄王与巫山神女仅魂牵梦萦进行比照,以突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快意与幸福。同时也是仙境与人间的对比。而诗的三、四句又以帝王后宫的情事进行对比,侧面衬托杨贵妃新妆过后的娇艳照人。

第三首用双起双承法,首句双起,点名花与美人。第二句承倾国,三、四句承名花。这就是《松窗杂录》中“赏名花,对妃子”的生动表现。“名花”指牡丹,“倾国”指杨贵妃,名花与美女相映,故称“两相欢”。“君王带笑看”也是既赏名花,又赏美女,而一个“笑”字将唐玄宗的喜爱、怜惜、流连、珍重、赏叹的情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四句更是诗中振起之笔。“解释春风无限恨”也就是春风本来有无限之恨,因为牡丹盛开鲜艳无比而化解得无影踪了。同时,“春风”也象征着君王,唐玄宗也因为对杨贵妃“带笑看”而忧愁尽释,其人生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综合起来看,这三首诗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艺术上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妙境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首应制诗,虽然有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赞美与歌颂,但把握适度,见不到阿谀奉承与捧场献媚之辞,而是重在以牡丹花的鲜艳与神韵映衬杨贵妃的美貌与气质,在应制诗中,无疑是上乘之作。

王之涣

教程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