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1]。
【注释】[1]罗帏:丝织的帏帐。
【点评】这首诗写女子怀念戍守边塞的丈夫并表现她的忠贞。她处在秦地,而丈夫在燕地征戍,可谓天涯暌隔,而相思之情自然地将两地景物联系在了一起。燕地寒冷,草木像碧丝一样纤细;秦地温暖,柔桑已绿枝低垂。一句是悬想,一句是目睹,虚实结合。且“丝”谐音“思”,“枝”谐音“知”,相思相知的感情也表现出来了。“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仍从两地着笔,并用流水对,表现女主人公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的节操。最后二句用春风相比,表现其坚贞不渝的高尚情操。全诗缠绵悱恻,描摹思妇心理细致入微。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少小熟读儒家典籍,唐玄宗时曾两次应试落第,直至四十岁时献《三大礼赋》,玄宗命其待制集贤院。天宝十四年(755)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之乱起,杜甫陷于长安,肃宗即位灵武,杜甫奔向行在,于至德二年(757)五月为左拾遗。后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携家逃难于秦州,并辗转入蜀,乾元二年(759)冬抵成都。广德二年(764)春,由剑南节度使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765)离成都,次年至夔州。大历三年(768)出峡,流落湖南、湖北,大历五年(770)卒。杜甫诗思想深厚,境界广阔,即使抒写个人情怀,也紧密联系时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由盛转衰的时代,标志着唐诗发展的一大转折,故后世称其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又能兼综众长,尽备诸体,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