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教程

唐诗三百首:赤壁

6/16/2021 10:44:05 PM 人评论 次浏览

赤壁[1]

折戟沉沙铁未销[2],自将磨洗认前朝[3]

东风不与周郎便[4],铜雀春深锁二乔[5]

【注释】[1]赤壁:其地有多处,杜牧所咏为黄州赤壁矶。其后宋苏轼作前后《赤壁赋》均此地,皆借其地以咏赤壁之战的史事。[2]“折戟”句:谓折断的戟头沉没于泥沙之中,还没有完全销蚀。戟,古兵器,长杆头上附有月牙状利刃。[3]“自将”句:谓我把它拿起来,磨洗干净后,认出是前代的遗物。[4]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汉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领十万大军南下进攻东吴,因北方军士不习水战,故以铁索将船舰连在一起。周瑜采取黄盖火攻计策,趁着猛烈的东南风,冲近曹军,同时发火,“顷之,烟焰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大败曹军于赤壁。事见《资治通鉴》卷六五。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国庐江舒人。“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与孙策同岁,并相友善,策死,弟权继位,瑜以中护军与张昭共掌众事。赤壁之战后,拜南郡太守。后进军取蜀,至巴丘而死。事见《三国志·吴志·周瑜传》。[5]铜雀:即铜雀台。汉末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建铜雀台、冰井、金虎三台。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铜雀台高十丈,周围殿屋一百二十间。于楼顶置大铜雀,舒翼若飞,故名铜雀台。二乔:三国时乔公的两个女儿,是东吴有名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点评】武宗会昌二年(842),杜牧出为黄州刺史,四年九月,转池州刺史。黄州有赤壁矶,牧守黄州时曾游此,有感于周瑜赤壁之战事,而作此诗。诗中赤壁,并非赤壁之战时周瑜破曹操之地,只是借黄州赤壁抒怀古之意而已。这首诗表明了杜牧对赤壁之战的看法,认为周瑜的胜利是出于侥幸。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孙吴的霸业将成泡影,三国鼎立的局面就不会形成,整个历史也将重写。诗亦隐寓作者怀才不遇的情绪。全诗豪迈俊爽,峭拔劲健,最能代表杜牧绝句的特色。同时议论精辟,对宋诗影响很大。诗的前二句是兴感之由,后二句因感慨而议论。这首诗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是采用了背面敷粉法。诗人以为导致周瑜战斗胜利的因素是东风,但他并不正面描写东风如何帮助周瑜取得胜利,而是从反面着笔,假使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击败南下的曹军,历史将会变成另一个样子。诗人只是将锋利的笔锋一转,就完全改变了战争的形势及周瑜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把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作用的赤壁大战归结为侥幸与偶然。这首诗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的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鏖战中的重要人物。最后又以两位女子的命运暗示战争的结局。这两位女子,一是吴国前主孙策的夫人,一是吴军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代表东吴的性命、东吴的尊严。杜牧平生自负知兵,故这首诗中的议论也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侥幸成功的议论,又使人隐约感到他对历史上的周瑜带有一点嘲讽的意味。我们由此想到阮籍登广武城,观楚汉战场时发出的慨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故杜牧自负之中,也透露出抑郁不平之气,大概就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教程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