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江陵[1]
朝辞白帝彩云间[2],千里江陵一日还[3]。
两岸猿声啼不住[4],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1]题一作《早发白帝城》,又作《白帝下江陵》。[2]白帝:城名,东汉公孙述所筑,故址在今重庆奉节县白帝山上。因地势高峻,从山下仰望,如在云中,故李白称“彩云间”。[3]千里江陵:白帝城至江陵县,行程一千二百里。[4]两岸猿声: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篇》:“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点评】这首诗是李白在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因参加李璘幕府获罪,流放夜郎,行到夔州白帝城,遇赦得还而作的。起句写早发白帝城。因为城筑在白帝山上,故云“彩云间”,以形容其高峻。次句写暮到江陵县,顺水行船,非常迅速,虽相距千里而一日可到,因是遇赦东归,故用“还”。前两句又是暗用盛弘之《荆州记》形容巫峡江水的典故:“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后二句进一步描写这段航程中水急船快的特征。舟行如飞,两岸风景,目不暇接,但闻猿声不绝,不知不觉间已驶过万岭千山了。无论是猿啼、船行,还是山景,都是写景,但在这写景之中,诗人意外遇赦,心情舒畅,归心似箭的心情自然而然地透露出来了。这首诗的高明之处还在于用典,即用《水经注》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同时又用自己的生活感受改造了它。《水经注》写猿声,着重其悲,而李白略去这一点,表现舒畅的心情。
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