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点评】这首诗作于天宝三年(744),此时贺知章上疏请度为道士,归隐镜湖,唐玄宗命六卿大夫供帐青门,祖席饯送。知章归乡后,作诗以书怀。作者从小就离开了家乡,到八十多岁才回来,这就给这次回乡加上了不平常的意义。这首诗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自己家里晚辈的孩子,竟然把自己当成了客人,很天真地问客人从何处来。主人被当成了客人,贺知章当时的感慨一定是很多的,虽然诗人没有接着说下去,可是读者当能够体会出不少的言外之意。在儿童只是轻轻地一问,在诗人却受了重重地一击,生出无限感伤,诗在有问无答中悄悄作结,曲尽其妙。这首诗的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也许不太被人注意,因为第三句、第四句写得太好了,所以容易把第二句忽略过去。其实这也是很耐人寻味的一句诗。一个人离开家乡多年,一旦回来,听到乡音,恐怕是感到十分亲切的。乡音无改,自己和乡亲们的距离一下子就接近了。这是没有改变的一面。可是岁月如流,自己的两鬓都已衰谢了,这是改变的一面。诗将两方面集中到一起写,既显出岁月的流逝,又显出自己对家乡的感情,是很有情趣的。
张旭(约675—约750),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尉、金吾长史。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称为“吴中四士”。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草书家,被尊为“草圣”。其草书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号为“三绝”。他又嗜酒,与李白、贺知章等八人并称“饮中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