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1]
王濬楼船下益州[2],金陵王气黯然收[3]。
千寻铁锁沉江底[4],一片降帆出石头[5]。
人世几回伤往事[6],山形依旧枕寒流[7]。
从今四海为家日[8],故垒萧萧芦荻秋[9]。
首联从历史的时空落笔,一下子振起全诗。“下”“收”,前后紧接,节奏急骤。
颔联紧承首联,专写西塞山水战和孙皓投降两个典型细节,以一当十。
第三联起句作感叹语,对句作景语。
尾联字面意是称美当朝,言外之旨是隐忧国事。
【注释】[1]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东长江边。[2]王濬:西晋时益州刺史。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任命王濬为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率水师顺江东下,直捣金陵。楼船:高大的战船,船上有木城望楼。益州:在今四川成都市。[3]金陵:三国时吴国国都,今江苏南京市。王气:迷信说法,帝王兴起时伴随的祥瑞之气。黯然:昏暗的样子。[4]千寻铁锁:吴国为阻挡西晋水师东下而设置的横江铁链。后被王濬烧毁。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5]降帆:表示投降的旗帜。石头:即石头城,三国时孙权所筑,故城在今南京清凉山上。[6]往事:指建都金陵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相继灭亡的史事。[7]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8]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9]故垒:旧时营垒,指西塞山过去曾为吴国要塞。萧萧:风声。芦荻:生长于水边的芦苇和野草。
【点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迁和州,途经西塞山,有感于朝政腐败、藩镇割据的局面,写了这首怀古诗。诗的前四句描绘了西晋水师沿江东下,势如破竹的浩大声势。以简练之笔交代了西晋灭吴之战的重要将领、行军路线、作战方式、突破防线的经过以及吴主出降的情形,点明了山川险峻,不足凭恃的题旨。后四句由历史转向现实,总结历史经验,借古讽今。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说明群雄角逐只能给人间增添几回伤感的往事和几处凄凉冷落的景物。全诗纵横开阖,一气呵成,且变化莫测,余味隽永。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河南洛阳)人。十五岁明经及第,书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举制科,对策第一,拜左拾遗。长庆二年(822)以工部侍郎同平章事。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终于武昌军节度使任。元稹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与白居易、李绅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通俗明白,详细务尽。部分作品精警深峭,次韵诗与悼亡诗尤有特色。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补遗》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