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1]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2],晋代衣冠成古丘[3]。
三山半落青天外[4],二水中分白鹭洲[5]。
总为浮云能蔽日[6],长安不见使人愁[7]。
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乃至个别句式、用韵上,都酷似崔颢的《黄鹤楼》,相传李白看到崔颢《黄鹤楼》诗,十分欣赏,遂作此诗与之一较胜负。你觉得李白赢了还是输了呢?试着选择角度进行比较。比如,用韵、色彩、传说、写景、抒情等等。
【注释】[1]凤凰台:在江苏南京市。晋升平中,有鸟集此地,文彩如孔雀,时人传为凤凰,因起台于此地,名为凤凰台。[2]吴宫:谓孙权建都时所造宫室。[3]晋代:指东晋,建都于金陵。[4]三山:在南京西南江边,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5]二水:秦淮河源出句容、溧水两山间,至建康分为二支,一支入城,一支绕城外,中夹一洲曰白鹭。白鹭洲:在南京市西南长江中。[6]浮云蔽日: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7]“长安”句:用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慧篇》典:“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点评】这首诗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怀古之作。诗的主旨是通过仙境与人生的对比,既表现出热爱自然的深情,又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诗的首联写登台,颔联怀古,颈联写意,尾联寓感。即感伤时事,忧念朝廷。“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二句,“慨吴宫之秀压江山,而消沉花草;晋代之史传人物,而寂寞衣冠。十四字中,举千年之江左兴亡,付凭栏一叹”(俞陛云《诗境浅说》丁编)。“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更为千古传诵的佳句,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把三山、二水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即景兴感,以意取胜,亦为后人称赏。诗中又寓诗人不得意之感,因奸邪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就像浮云挡住太阳一样。前人以为李白不以七律见长,但此诗自有妙处。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的前四句采用“折腰体”的写法,这是这首诗在格律上的特殊之处。所谓“折腰体”,是指诗歌平仄格律上的一种变化,即在格律上处于“失粘”的状态而诗意上则非常连贯,达到辞断而意不断的效果。
高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