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1]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3]。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4]。万籁此俱寂[5],但余钟磬音[6]。
【注释】[1]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禅院:即寺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2]“初日”句:旭日照着高高的树林。初日,初升的太阳。[3]“竹径”二句:写禅房的幽深。禅房,也称寮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与上文“幽处”相呼应。[4]“山光”二句: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5]万籁:指一切声响。籁,空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6]钟磬:寺院中诵经、斋供时的信号。发动用钟,止歇用磬。
【点评】《题破山寺后禅院》大约是常建任盱眙县尉时,游常熟虞山兴福寺后禅院时所作。兴福寺始建于南朝,初建大殿,见一石隆起,左看似“兴”,右看似“福”,故取名兴福寺。唐代传说有黑白二龙交斗,冲破溪涧,而寺就在涧边,因此又称破山寺。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的冷落、沉寂、幽静,从中也透露出作者寄情山水,以摆脱尘世纷扰、排遣内心苦闷的出世之情。诗题是“题破山寺后禅院”,而全诗直接描绘禅院的文字并不多,仅有“古寺”“禅房”“钟磬”寥寥数字而已。作者从描写环境入手,着重这里的山光水态,以呈现别样的风景。历代评论家对此诗都非常赞赏,因为它具有清秀、古淡、闲雅、朴素的特点。
首联点题,作者清晨登虞山,入兴福寺,正值旭日初升之时,阳光映照着山上的丛林。“入”“照”二字,将幽深的禅寺与静谧的丛林通过动态表现出来。“初日”照应“清晨”,“高林”又引发下文。诗人在这里不用山林、树林,而用“高林”,因丛林在山上,处于高处,这是写实;同时山寺禅院就在这丛林之中,这是隐逸的最佳场所,也是作者的向往之地,故言“高”,这是写意。颔联更是深受后人称颂的名句:“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长满翠竹的山径,一直通向幽僻的地方;浓荫覆盖的禅房,掩映在深深的花木之中。颈联是说清晨的山光使鸟雀感到愉悦,澄澈的深潭使人心觉得空寂。这一联还是照应着“初日”来写的,山光是初日所照的明处,潭影是初日所照的暗处。实际上又是互文,即山光与潭影都是既悦鸟性,又空人心的。诗越写越静,由竹径至禅房深处,唯有鸟声、潭影而已。鸟多山栖,而写鸟用一“悦”字;水令人远,而写水用一“空”字。山水相互映衬,使这一联臻于极致而成为千古名句。山光、潭影、鸟性、人心,四者合而为一,是人心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尾联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悠悠钟磬之声,在晨空中萦旋回荡。如此清幽的境界无疑会使诗人豁然开朗,顿去杂念。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表现禅院清幽静寂的环境,遂特地拈出寺里的钟磬之声以衬托此地的寂静,与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