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教程

唐诗三百首:燕歌行

6/16/2021 10:44:05 PM 人评论 次浏览

燕歌行[1]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2],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3],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4]

天子非常赐颜色[5]金伐鼓下榆关[6],旌旗逶迤碣石间[7]

校尉羽书飞瀚海[8],单于猎火照狼山[9]。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10]。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11]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12],玉箸应啼别离后[13]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14]。边风飘飘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15]。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16]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17]。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18]

【注释】[1]燕歌行: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其词多征夫思妇之情状。高适借用此题表现当时的边塞生活。[2]元戎:军队统帅,此处指张守珪。[3]汉家:汉朝,此处借指唐朝。烟尘:战事,此处指奚、契丹的侵扰。[4]横行:无人可挡地冲击。[5]赐颜色:赐予荣耀、恩宠。[6]金伐鼓:敲锣打鼓,指行军时敲钲鼓以壮行色。榆关:古关名,即山海关,在河北秦皇岛东北。[7]旌旗:指军旗。逶迤:连绵不断的样子。碣石:山名,在河北昌黎北。[8]校尉:汉时为宿卫兵统领,唐时为武散官,位次将军。此处泛指将领。羽书:军中紧急文书。瀚海:指东北边境的沙漠地带。[9]单于: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猎火:打猎时燃起的大火。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10]凭陵:逼近侵陵。风雨:形容敌兵来势之猛。[11]帐下:指主帅营帐之中。[12]铁衣:铠甲。[13]玉箸:本指玉制的筷子,古人常用来比喻妇女双流的眼泪。[14]蓟北:蓟州以北地区,泛指东北边地。[15]绝域:遥远偏僻之地。[16]刁斗:军中铜制用具,日以作炊,夜以巡更。[17]死节:为国事而奋不顾身的气节。[18]李将军:汉时名将李广,当时威震北边,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因而不敢入右北平。

【点评】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主旨是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不恤士卒的行为,而诗的思想的最深刻处,在于揭示了边塞军旅生活内部的一个基本矛盾:一边是战士们出生入死的战斗,一边是将领们花天酒地的享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高度概括的诗句,客观上道出了边塞将领与士兵间对立的本质。诗写一个战役的全过程,全诗二十八句,可分四段来分析。第一段前八句,写出师。概括了出征的历程,气氛由舒缓到紧张。第二段写战败。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是被围困在险境中士兵生活的写照。最后四句总结全诗,既表现淋漓尽致的战场,又发出诗人的感慨。诗一方面以热烈的感情歌颂了战士为国立功的忠勇精神,一方面又对将领不顾战士死活,在帐前歌舞作乐表示不满;一方面流露出立功边塞的豪情,一方面又对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痛苦深表同情。最后归结为对边将用非其人的批评。全诗由具体事件有感而发,又并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包含着对整个边疆策略与现状的看法,概括力极强。从艺术上看,《燕歌行》集中地代表了高适边塞诗那种悲壮、苍凉、豪放的风格。诗人捕捉的形象是那飘荡的战旗、烽火弥漫的狼山、风雨杂沓的胡马、大漠的秋草、落日的孤城,这些形象,无一不衬托出“沙场征战苦”的主题。对比手法的运用,更加深了这首诗主题的表现。雄伟奔放的气势,深刻批判的精神,使这首诗成为浓厚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

李颀

教程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