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当看到电视里有颠沛流离之类的悲惨情节,主人公眼里噙一泡泪,我和爸爸眼里也会不约而同地噙一泡泪。这时,我妈多半会又好气又好笑地数落我俩:“这有什么值得哭的?你们两个霉气(方言,意指傻瓜)呦!”
我妈觉得我和我爸不可理喻,动不动就触动脆弱的泪腺。按不太科学而又显著的特点划分,我爸属于非常感性加极端细致型,我妈属比较理性加偏向马虎型。我和孪生妹妹,被他俩不由分说地划归了阵营,我跟我爸,我妹跟我妈。
从生活细节上就可以看出这两大阵营泾渭分明。插在杯子里的牙刷,两根毛刷平整的,是我和我爸的,即便用到快扔时这牙刷仍然是齐整的;另两把张牙舞爪的,是我妈和我妹的,她俩第一天用就能让毛刷支楞开,也不知刷牙费了多大的劲儿。例行的饭后洗碗,我爸是洗两遍清三遍,碗底碗沿反复擦洗,没半小时完不了工,我从小就被熏陶这一套规范的洗碗流程;我妈就不同了,洗一遍清一遍哗啦哗啦,十来分钟全部搞定。每天早上6点半,我爸矫健的身影就会在阳台上出现,扩胸压腿热身后下楼跑步,每天一个半小时的运动习惯四十年如一日;与老爸挥汗如雨的晨练相对应,我妈赖在被窝里,能赖到7点绝不6点59分起床,信奉“做家务即是运动”的观念,对养生保健之类的说辞嗤之以鼻……如此不同的两个人,导致我从小满耳朵都是他俩的相互揭发。“哎呀,你爸洗个碗怎么还没完,跟绣花似的!”“瞧,这灶台上有油点,看你妈毛躁的!”
尽管他俩经常针锋相对嘀嘀咕咕,一旦做起事来又配合得相当默契。周末的早上,通常我妈负责洗晒,我爸负责做饭。金色的阳光洒进屋子里,点播台的歌声欢快地唱着,我妈在阳台上拍打着被子,干燥的阳光的香味儿令人惬意;我爸在厨房里洗菜淘米,慢悠悠地切肉,莲藕排骨汤的浓香味儿满屋子都是。我和我妹忙着看书看电视,间或跑到厨房里找吃的,听到这两人有一搭没一搭拌嘴拌得挺来劲。
幸福的家庭其实也不一样,性格互补的夫妇可能会更和谐,这种观点在我爸我妈身上得到了印证。我爸毕竟是当过老师的,骨子里是个文人,40岁了还在孜孜以求地考文凭拿职称,有很多梦想却总是失望;对人怀着平等、悲悯的感情,爱见义勇为,从来都是同情弱者,挑战权贵,所以他这一辈子,起点很高但起起伏伏,经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坎坷。我妈就不同了,彻底的现实主义,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一家人开开心心,所以她从不求上进,上班做事,下班走人,暑假还时不时提前溜号给我们带一堆哈密瓜、冰棍啥的好吃的;她怕我跟妹妹成天看书变成书呆子,经常吆喝我俩下楼去玩,她对我俩的期许就是以后成为荆州商场的售货员,成天打扮得光鲜亮丽,工作还不累,女孩子就该把自己收拾得清清爽爽,生活得轻轻松松啊。
随着年岁增长,我从我爸的“兵”慢慢演变到我妈的阵营了。家里越来越多地出现我们三个集体“批斗”老爸的局面了,比如他又轻易地被某个乞讨的骗了,或又在乐颠颠地描绘某个不靠谱的美好蓝图。每当被批得难以招架时,我爸就“痛心疾首”地指着我:“我的兵啊,倒戈啦。”我只得安慰他:“爸,我这是表面的。”呵呵,仔细想想,我欣赏我妈务实、坚韧、乐观的品格,可我很明白,我骨子里像我爸。
这两个人,永远是最爱我也是我最爱的人,他们给了我所能给予的最好的生活,也造就了我真实而独特的性格。我每一次看世界的眼光,都是他们所赋予的。我爱这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