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妈。五年前,她把我送到欧洲去读书;五年后我毕业的时候,我在英国,她要来看我。
我开始不太赞成。大老远地跑来干吗呢?她不会讲英文,做什么事都要我在身边。何况英国真的没有什么好玩的。结果她还是来了。
我去机场接她。她一身冲锋衣,背个小书包,拖着一个拉杆箱,在希斯罗机场中,稍显土气。
和许多妈妈一样,她到英国面临着很多的不习惯。而她的这些不习惯,也让我无所适从。比如,她会在店里试衣服的时候,大声用中文跟店员讲那衣服如何如何大了小了、自己原来体型很棒等等。而我只好在一旁飞速地挑重点翻译,最终告诉人家,我们再去别的地方逛逛好了。作为留学生,我平时很少去餐馆,就算去,也只对几家中餐馆熟悉。我带她去吃中餐,她吃得不开心:这东西国内一半价钱就吃得到,你带我吃这个干吗?于是我从网上查了几家评价不错的西餐小馆,进去之后她又读不懂菜单。我给她从头到尾翻译菜单,通常是翻后面几道菜的时候,她把前面的给忘记了。最后胡乱点了一个,上来乱七八糟吃掉了,回头还是埋怨我,说不了解的地方就敢来,西餐也没什么好吃的嘛。我跟她解释,说这是网上评价很高的地方。她教育我说,网上的东西不能随便信。虽然从来都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可她却习惯于在每一个价格后面加一个零,换成人民币,然后嘟囔一句:好贵啊。她会嫌弃外国人办事效率低,说结账了半天不来,一个劲地让我催促。她会嫌弃外国旅馆的条件不好,钱没少花,却怎么连个拖鞋都没有。她特别喜欢小孩子,看见“洋娃娃”总喜欢用中国人的方式逗人家。但我总觉得,那样似乎不太礼貌。她喜欢照相,随时随地,会摆出各种造型,而且对相片的质量要求非常高,人的大小,景物的高低,都不能马虎,有时候为了照好一张相片不惜浪费很长时间。
有的时候,她让人哭笑不得。因为不会说英文,所以她特别愿意主动和一路上遇见的中国人聊天,尤其是留学生——这让我很不习惯。留学生们和她聊了一会儿之后,总会对我说一句:能带着妈妈出来玩,羡慕死我们了。如果说这话的是姑娘,她就会事后冲着我自豪地说:看,人家都羡慕你呢。仿佛是她帮我在姑娘面前加了分似的。
有的时候,她让人觉得很无奈。她会跑进化妆品店,开心地对外国化妆品行业作一番了解,虽然她很少化妆。我们的购物方式有冲突。这么多年独自在外,我习惯的是缺啥少啥径直走过去,拿了结账。而她习惯的是国内有人陪伴的购物体验,对于英国店员总是站在一旁让你自己看来看去觉得很不理解。她总是拿起她感兴趣的东西,让我在外包装上找出原料、原产地、生产日期。她会问我这东西是否适合她的年龄,而我一个男生,对化妆品着实不了解。我虽然日常英语还OK,但隔行如隔山,就算叫来店员,化妆品方面的问题也经常是所答非所问。
有的时候,她让人很心烦。她有着所有女人的敏感和不信任。尽管从来没来过,地图也不在她手中,但她总是要对我走的路线提出质疑。我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比如问路、买票、结账的时候,她总是在一旁不停地提醒我,钱要点好,不要被骗,票据要清楚,收据要留好等等。我在同人家英文交涉的时候,还要腾出一个耳朵听她喋喋不休的中文。
终于有一次,好像是因为办退税,我们出现了分歧。我终于沉不住气了,带着她走到海德公园,找了个长椅坐了下来,对她说,我累了,想歇一歇。她知道我不开心,倒也不急,坐在旁边,自己拿出那本《英国》慢慢看起来。那是一本又厚又重的书,却是她一路上唯一的一本中文书,已经被她翻了好几遍。有时候我在火车上睡醒了,看她不是在翻那本书,就是在看着窗外。
过了一会儿,她轻轻地点点我,像个孩子一样对我说,我想上厕所。
我叹了口气,把她带到附近的一个公厕,帮她投了50便士,看着她走进去。等她出来,我又带她回到了那条长椅。
好像过了好久,她都没有说话。我回头看看她,她脸色很不好。
我想你爸了。她突然说了一句。
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独自生活的五年早已经让我忘记了刚踏上这片土地的恐慌。我很自然地认为,我知道的事情,所有人都应该知道。除了“English,NO”之外,她几乎不讲一句英文,更是一个字也听不懂。仿佛身穿一件厚厚的潜水装,而我是连接她与外界的唯一通道。虽然每天都和她在一起,但我走在街上可以听懂路人的议论,看懂公交车上的广告牌,而她的一切,除了我,只有那本《英国》。
中西方的环境相差如此之大,我怎么可以期待她在几天之内就做到我几年才领悟的东西呢?她敢于从自己熟悉的中文世界自己买张机票跑到万里之外的英国,就是因为我在这里,我是她的信心。
我站起来,拉起她的手,对她说,咱们走吧。
去哪?
白金汉宫。
那是哪?
是英国女王住的地方。
她打开她的小书包,拿出那本《英国》,嘴中念着“白……白……”,打算找白金汉宫的介绍。我把书接过来,翻到了那一页,边走边给她念:“白金汉宫,是位于英国威斯敏斯特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