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从两岁开始
只有那些学到了智慧又能维持生计的人,才算是选择了人生的正道,那是一条能给选择者以他人之赞誉和荣耀的道路。
——犹太箴言
两岁,是孩子发展自理能力、提高自主性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犹太父母会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今后所取得的成绩与小时候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他们所受的教育也与个人是否勤劳有关。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哈佛大学曾对同一个地区的400名幼儿做过调查,得到的结果是:爱劳动和不爱劳动的孩子,成人以后的犯罪率之比为1:10,失业率之比为1:15,而爱劳动的孩子的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劳动的孩子高出20%左右,而且爱劳动孩子离异和患病的概率也很低。
所以,犹太人认为,只有精明和勤奋的人才能有所建树。因此,他们把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作为孩子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作早期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利用幼儿期这个人类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他们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的好习惯,增强他们动手做事的信心和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
犹太父母常给孩子讲下面这个故事:
从前,在犹太的一个城镇里住着一个穷人。这个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自己又无一技之长,没有谋生的手段,每天只有靠在城里乞讨度日,生活十分困窘。
城市很小,他天天在那几条街巷走来走去,讨的总是那几户人家。刚开始人们出于一种同情心,会给他一点残菜剩饭。时间长了,他来的次数多了,人们便开始厌烦他,再也不给他食物了。因此,他只有忍饥挨饿。
恰好在这个时候,有个马医因工作太多,忙不过来,需要找一个帮手。这个穷人便主动找上门去,请求在马厩里给马医打打杂工,以此换取一日三餐。
就这样,他再也不用沿街乞讨,晚上也不必漂泊流浪,安定地生活了下来。他的日子开始充实起来,干活也格外卖力。
虽然如此,也有人在一旁取笑他:“马医本来就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职业,而你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就去给马医打杂、当下手,这不是你莫大的耻辱吗?”
穷人平静地回答道:“依我看,天下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寄生虫,过去我为了活命,连讨饭都不感到羞耻;如今能帮马医干活,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又有什么耻辱呢?”
故事中,穷人的生活态度是正确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犹太父母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自食其力。同样,犹太父母不仅仅通过故事让孩子明白这样的道理,更是在生活中进行实践。一位犹太母亲这样讲道:
我有七个孩子,家里条件很优越,但为了给孩子更多机会学习各种劳动技能,每年我都要在夏季带孩子到山里去住一段时间,让他们过山里人的生活:喂牛、砍柴、挖水渠、给牛建围栏、给马洗澡……
我每天都要给他们布置劳动任务,每个人分配不同的工作,让大一点的孩子挖水渠、建牛栏,让小一点的孩子照顾比他更小的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在自己工作的范围内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如何战胜困难。
孩子们从山里回来后,增长了许多生活经验,认识了各种植物,他们比其他孩子知道得多,还会把在山里劳动学会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学习中去。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们不怕吃苦了。
如今,我的七个孩子都已读完大学参加工作了,从他们的成长来看,我认为我带他们在山里生活的经历对他们有着积极的影响。
可以说,这位犹太母亲的做法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这种劳动实践既可以使孩子的神经系统、骨骼、肌肉及各部分器官都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社会公德。犹太父母通常在幼儿时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首先,固定孩子的劳动岗位。比如给孩子确定一个长期固定的劳动岗位,如洗碗、铺自己的床等,并规定具体的标准。孩子完成得好,给予一定的奖励;孩子有意逃避劳动,则与其交谈,了解其心理状况,视具体情况加以解决。
其次,随时教授孩子劳动技能。虽然孩子很喜欢跟在大人的身后做一些事情,但由于年龄小,做事常常会越帮越忙。这时父母不应责备,更不要由此叫停,而应耐心教给他一些技巧。
最后,无论孩子做得如何,都要多给予他赞许和鼓励,让孩子知道他所做的事对全家有很大的帮助,他是家里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或者是让他感到他所做的每件小事你都注意到了。虽然他年纪小、能力有限,但是没有关系,熟能生巧,多鼓励他就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