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九把刀,这个10年前从台湾网络社群蹿出来的写手,至今已累积出版了60多本书。他连续14个月,每月出版1本新书,创作量惊人。和传统的作家完全不一样,他涉及的题材各式各样,不受约束,什么都写,包括武侠、爱情、奇幻、恐怖和校园,并且都还卖得不错。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还想拍电影,并且成功了。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台湾大卖4.1亿新台币,上映短短11天(含口碑场),就拿下1.7亿新台币的惊人票房,创下台湾影史上“最快破亿”的纪录,成为去年台湾电影最卖座第2名。在香港,《那些年》也进入香港影史上华语票房前10名,更打破保持该纪录长达八年的港片《无问道2》的首周末894万元票房,以及后来的《色,戒》首周末票房1141万元。
网络作家九把刀一跃成为了台湾亿万票房级的新锐导演。身兼该片监制人、素有“偶像剧教母”美名的柴智屏在评价这位电影业的新手时说,九把刀有“高超的说故事能力”,这就显示出他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的偶然。他的叙事有电影感,能唤起读者的视觉想象,这也被认为是他能顺利地成为一名成功导演的重要原因。
九把刀在博客上自称是“网络小说经典制造机”,而他的读者在描述九把刀的小说魅力时说,他的小说,总能让人在爆笑之佘还可以深深地被感动、被启发,而电影也是如此。“这可不是一般作家可以做到的事情”。
九把刀对电影成绩相当满意,但仍一点也不谦虚地表示:“电影是真的很好看。”在电影宣传时的演讲中,他的主题经常是一个非常励志的题目——“人生就是不停地战斗”,尽管他会在开场白中说:“我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励志的人。”
即便跌倒了,姿势也会很豪迈
整个团队没有大明星、大阵容,加上菜鸟导演与菜鸟工作人员,以及捉襟见肘的5000万元上下的制作费,并且他们连续被7位摄影师拒绝接案,一堆“不成功”的元素,简直是一个跌破眼镜的组合。
“从筹拍电影到拍摄完毕,很多人是不看好的,但我认为自己很幸运,因为就是这样才让我放手去做我想要的东西,包括起用毫无电影经验的柯震东当男主角。用热血去拍摄一个好的故事,才能成就一部好的电影。我不知道未来还会不会拍电影,但我可以说《那一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我一定要给大家看的电影。”一向与“自大”“臭屁”等形容词画上等号的九把刀,在拍片初期遇到了许多嘲笑的声浪,但他始终认为“拍电影就是要有一点疯狂才做得到”。
从2005年小说畅销时,九把刀就开始把版税存起来,因为他觉得小说畅销最大的意义在于有钱可以把小说拍成电影。因此当电影开拍后,遇到投资方撤资1000万新台币的困境时,九把刀向制作人柴智屏表示电影缺的资金他全都扛下来,“我打算用这些年累积下来的版税去对付这一场冒险。”九把刀热血地说,“我买过车,也买了房,但从今以后我终于可以说,我买过最贵的东西,是梦想。”
就像埋首5年写小说,面对销量不佳的成绩,九把刀仍努力去完成。他认为:“说出来会被嘲笑的梦想,才有实践的价值。即使跌倒了,姿势也会很豪迈。”
实现了电影梦
就像每一个电影发烧友的心中总埋着一个电影梦一样,九把刀其实一直有一个梦想,期待有一天能拍电影,将自己的小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搬上大银幕,因为这个故事是他青春时期最难忘的一个记号。
《那些年》是九把刀自己的真实故事。剧中的男主角叫“柯景腾”,就是九把刀的本名。
《那些年》中,20世纪80年代学生电影的清新质地夹杂着年轻人中流行的KuSO气味,开放地表现了少年的率真。“九把刀拍出了从21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年轻人酸甜苦辣的青春回忆”,柴智屏猜想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也许是许多观众把初恋情人的印象投射在剧中女主角陈研希饰演的“沈佳宜”身上。
沈佳宜是《那些年》中当之无愧的中心人物,也是九把刀想拍这部电影的真正原因。在挑选演员时,陈妍希完全符合九把刀当年梦中女神沈佳宜的形象,“跟沈佳宜一样有气质”,但九把刀为了保险起见,还暗中观察了她很久,趁自己的新居落成时,邀一群同事到家里聚餐,九把刀发现和她独处就会脸红心跳,送她下楼回家,还紧张到拿钥匙猛戳耳朵,初恋感觉都回来了!他当下决定:“女主角就是她了。”
九把刀希望这是一部拍给女生看的电影,她们看完后可以包容同年龄男生的幼稚,“男孩子没有什么情操,喜欢女孩子很容易被女孩子庸俗的美丽的外表所吸引”。
作为一名网络写手,九把刀完全没有拍片经验,他找了两位年轻的执行导演来协助,一个负责演员训练和表演指导,一个负责镜头运动和分镜,整个剧组人员都非常年轻,平均年龄不超过38岁,九把刀在拍片现场和大家都成了好朋友,从不开口骂人。
当初一堆网友、电影圈人士,还有香港一位报馆老板都等着看九把刀的笑话,甚至预言电影票房不会超过2000万新台币,打赌若超过,将赠送九把刀报纸全版广告当做贺礼。没想到,九把刀却将情势大逆转。他信守诺言,在其旗下报纸上刊登全版的广告,祝贺九把刀的成功。面对这戏剧化的一切,九把刀不改搞笑本性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