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乔布斯1995年的纪录片。1995年是乔布斯职业生涯的低潮,这部纪录片,被导演丢在车库里16年,直到乔布斯逝世后才被找出来。
A级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你呵护
我很早便在苹果观察到一件事,我常常想到,但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人生中大多数事情,平庸与顶尖的差距通常只有二比一,假如在纽约搭上一般司机的车,与最棒的司机比,最棒的司机也许能让你快30%的时间到达目的地。
普通汽车和顶尖汽车的差异有多少?也许20%吧。顶级CD播放机和一般CD播放机的差别?我不知道,也许20%吧。因此,二比一在人生中已经是极大差异。但是,就软件而言,平庸和顶尖的差异,可能达五十比一,甚至是一百比一,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少见,我很幸运地能把我的人生,花在这样的领域上。
因此我大部分的成功来自于,找到真正有天分的人才。不是B级、C级人才,而是真正的A级人才。
当你聚集足够的顶尖人才,他们真的喜欢一起工作,他们以前从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就不想再和次级人才共事,这变成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他们只想聘请更多顶尖人才。
假如你找到真的很棒的人才,他们知道自己真的很棒,你不需要悉心呵护他们的自尊心,真正重要的是工作表现,这大家都知道,最重要的是工作表现。
我想,你能替他们做最重要的事,就是告诉他们哪里还不够好,而且要说得非常清楚,解释为什么,然后把他们拉回正轨。你必须用不会让他们觉得你质疑他们能力的方法说,所以我一向用最直接的方法,如果你跟和我共事过的人访谈,那些真正杰出的人,会觉得这个方法对他们有益,但有些人的确很痛恨这种方法。
我有时会骂某人的工作成果像大便,但通常表示,他们离够好还差得很远。若问麦金塔团队成员,很多人会说他们不曾如此卖命过,有些会说那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不过所有人都会说,这肯定是他们人生中最强烈也最珍贵的经验。
真正的魔法,是用5000个点子磨出一个产品
我离开后,对苹果最具伤害力的一件事是史考利(苹果前CEO)犯了一个很严重的毛病:认为只要有很棒的想法,事情就有了九成把握。认为只要告诉其他人,这里有个好点子,他们就会回到办公室,让想法成真。
问题是,好想法要变成好产品,需要大量的加工。
当你不断改善原来那个“很棒的想法”,概念还会不断成长。
结果通常跟你开始想的不一样:因为你越深入细节,你学得越多。
你也会发现,你必须做出难以两全的取舍,才能达到目标:有些功能就是不适合电子产品做,有些功能就是不适合用塑胶、玻璃材料做,或是工厂就是做不到。
设计一个产品,你脑海中可能要记住超过5000件事,把这些概念组合在一起,使劲让这些想法在一个全新的方式下一起运作,达到你要的效果。
每天你都会发现新东西,这同时代表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让最终的组合有一点点不一样,这才是真正的“流程”,也是真正的魔法所在。
我对产品的直觉从哪里来?这是品位的问题
1984年我们从惠普聘请了一堆人(设计图形界面电脑),我记得和一些人大吵一架。他们认为最酷的用户界面,是在荧幕底部加上软体键盘,他们没有等比例间距字体的概念,也没有滑鼠的概念。
他们对我大吼大叫,说鼠标要花5年来设计,成本高达300美元。最后我受够了,就去外面找到大卫·凯利设计,结果90天内就有了成本15美元的滑鼠,而且功能可靠。
我发现苹果某方面缺少这种人才,能多面向掌握这个想法的人才。的确要有一个核心团队,但只由惠普人马组成的团队显然不行。
这和专业的黑暗面无关,这是因为人们失去了方向,无法多面向思考,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他们便想复制最初的成功。许多人认为当初成功的过程,一定有其奇妙之处,于是他们开始尝试把当年的成功经验变成制度。
不久人们便感到困惑,为什么制度本身变成了答案?这就是为什么IBM会失败的原因。IBM拥有最好的制度管理人员,但他们忘了设计流程的目的是为了找最棒的答案。
苹果也有点这种状况,我们有很多人很会管理流程,却不知道如何找答案。最好的人才能找到最棒的答案,但他们是最难管理的人,你不得不容忍他们。
会找答案—这就是好产品的关键因素,不在管理流程而是答案本身。
你问我对产品的直觉从哪里来?
终究可以归结为品位,这是品位的问题。重点是让自己接触人类的精华,努力将之融入你在做的事情里。我的意思是,毕加索曾说过“好的艺术家懂得复制,伟大的艺术家则擅长偷窃”,而我们不羞于窃取伟大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