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龑,一名80后“海归”,从加拿大回国后,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
突然有一天,他瞒着父母把年薪数十万人民币的工作辞了,要给职场白领讲笑话,讲完就邀请一群同样喜欢幽默、喜欢说笑的白领登台表演。
不久他们就组建成一个“笑道文化”的团队,这个业余白领脱口秀团队火爆沪上白领圈,每场演出都是一票难求。
80后“海归”演绎“中式脱口秀”
作为一名海归,王龑喜欢在工作中开开玩笑,在国外的职场文化中,这是有创造力和幽默感的表现,但在国内,很多人就开不起这个玩笑,甚至觉得王龑很怪,很好笑。
王龑并不觉得“怪”是个贬义词:“我觉得,怪的人肯定不止我一个。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很有趣、很怪的人,如果能把这样的人集合到一起,那有多好玩啊!”
在和朋友商量之后,一个并不成熟的计划开始酝酿。王龑想到的是脱口秀,国外叫stand-upcomedy秀场,即“站着的喜剧”,实际上是原创艺术发源地。一些好莱坞喜剧片演员,在出名前就是搞stand up comedy的。2010年底,王龑决定组织一支兼职的脱口秀表演团队,起名为“笑道文化”。
王龑不打无准备之仗,他调查了上海的脱口秀市场后发现,当时上海有4家脱口秀俱乐部,但演员和观众绝大多数都是外国人,他们的表演,每场有300多个观众,票价在300元人民币左右,说明脱口秀的市场还是很大的。不过笑话是有区域性的,一个笑话在国外好笑,在中国可能不好笑。而且,外国的演员不会说中国段子,也没有为中国观众服务的观念。于是,王龑决定,要做中文的段子,并开始物色一起玩儿的伙伴。
于是,有一天,王龑在北外滩朋友开的一个酒吧里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演出,王龑问台下的观众:“有没有愿意讲笑话的,可以上来说。”这个OpenMic环节就是后来“笑道”选拔“笑匠”(笑匠,即从事喜剧的表演者)新秀的方式。
袁雪就是在这次活动上与王龑相识的,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风投公司的高级白领,年收入45万元。
讲笑话的人,请来这里集合
陈适,是一家著名汽车公司的采购工程师,也是一位“网络红人”。2012年10月,一直被同事和朋友们认为善于冷幽默的陈适用手机录制了一段模仿各种口音英语讲笑话的视频上传到视频网站,没想到一个星期点击量就达到50万。
一次,偶然听说了“笑道脱口秀”的陈适在微博上找到并@了一下王龑,附上自己视频的地址,写了三个字“求入伙”。很快,王龑回过来三个字:“求见面”。
陈适平时喜欢和他的创意导师袁雪一起切磋。袁雪格外看重段子的原创性,他不抄网络段子,而是到生活中找素材。为了写一个相亲的新段子,他去了人民公园相亲角好几次,“奇遇”多多。于是陈适也开始从身边的客户身上找段子。
袁雪告诉陈适,“笑道”团队的共识是,不嘲笑弱势群体,尽可能调侃自己。说笑话的人,心理需要非常强大。你在台上越不自信,台下越不笑。遇到不笑的情况,你要怎么调整好,这就是心理和技巧的锻炼。
随着“笑道”演出的一次次成熟,越来越多有幽默天分的人从观众中被吸收到这个团队。他们中有世界500强企业的采购经理、创投公司金领、IT男、金融从业者、外教……这些听起来更像是高级白领俱乐部成员的人,一旦聚集在“笑道喜剧脱口秀”的招牌下时,被日常工作遮蔽的搞笑天分就马上复苏,立刻变身舞台上的搞笑高手。
大多是年轻白领的观众,他们并不在乎笑匠非科班出身,因为笑匠们说的都是白领身边的事情,不像一些专业演员,说的都是网络笑话。“笑道”的演出基本上是从晚上8点~10点半,七位表演者轮流讲笑话,像一场白领狂欢,台下的是草根,台上的也是草根。那些职场白领最为熟悉的老板与员工的对话、劳资争议的笑料成为台上台下精神沟通的密码,台上一说,台下都懂。王龑对“笑道”风格定位也很清楚:“我们和郭德纲、周立波没竞争,大家的目标观众群不一样。”
搭个平台去创业
除了演员,“笑道”的幕后运营团队也集中了各路精英。现在基金公司工作的陈西娅负责门票、场地合作、演出安排、现场布置等一系列运营事务。出生于1983年的陆佳纯,是团队里的财务总监。这位从美国伯克利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的年轻人,不仅负责团队的财务,还用自己的统计学知识设计了一份非常专业的评分表,每位演员演出后,都请观众马上打分。
每一场演出,陆佳纯会对观众人数、表演流畅度、笑点次数乃至环境因素、食物、空气打分,最后计算出一个“笑指数”。大家就根据这个指数,调整自己下一场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