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糖还能抗氧化和抗癌?
糖化和氧化往往不分家,这也是人体复杂性的体现之一——某一种东西过量和不平衡,带来的是对全身的负面作用,而不仅仅是该物质本身的代谢异常。
病理学家在研究动脉粥样硬化这种复杂疾病的发生机制时发现,血液中的葡萄糖不仅会糖化血红蛋白,还会与血液里其他蛋白质结合,比如有名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也经常被称作“坏的胆固醇”。当葡萄糖与它发生联结后,就形成了“坏的糖化LDL”。而这种被糖化的LDL更坏,因为穿上了葡萄糖的“马甲”,清除血液里LDL的受体不再认识它们了。很显然,它们被大量滞留在血管里,于是各路人马被召集起来对抗这些糖化产物。巨噬细胞(类似于城管车队)、泡沫细胞(满载被没收工具的城管车)、血小板(围观群众)等纷纷来处理,而“人”多必然出乱子,各路人马推推搡搡甚至互相攻击,难免开始打砸一片,于是一种叫自由基的武器就被利用了,它们对周围的环境和道路进行破坏,致使更多的“人”被牵连进来。最后,各种残留物聚集在一起,混乱愈演愈烈,自然会堵塞城市的交通,严重的时候甚至连人行道也会被挤占,形成所谓的血栓。当血栓长期失去管理并且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最终的结局可能就是一次致命的中风。
医疗专家和营养学家之所以认为心血管疾病是一种生活习惯的负面效应,是因为它的确是长期的饮食和心理活动造成的大毛病。而在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科学家也发现了“糖化氧化反应”这样一个复合反应。这个反应一听就非常不友好,它聚集了糖化和氧化两个非常具有刺激性的过程,也正是杀伤我们机体中最“长寿”的蛋白质的利器,这类蛋白质包括我们皮肤中长期用来充当骨架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因此可以进一步理解为,真正让我们皮肤衰老、心脑血管堵塞的并不仅仅是被糖化了的蛋白质,氧化这个过程落井下石,会进一步在蛋白质被糖化的基础上,彻底把糖化的蛋白扭曲,导致不可逆的损伤产物的积累,然后导致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读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为什么平衡饮食讲究的是既不过量又丰富的饮食,比如少吃快消化碳水化合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只有这样才能综合对抗氧化和糖化的双重攻击,一味地降低某种营养素(比如生酮饮食法)不仅在原理上行不通,而且就观察来看,效果甚微,还扭曲了胃口,恐怕长期来说不是个明智的做法。
另一个保持血糖稳定的好处与肿瘤的发展机制有一定关系。在目前医学界比较认可的肿瘤发展理论中,肿瘤细胞的代谢主要以耗能高但是效率低(吃力不讨好)的糖酵解方式进行。至于为什么这样进行,而这样进行又有什么好处暂不细说。但是跟普通细胞相比,癌细胞简直是“小轿车中的大卡车”般的存在,它们所消耗的葡萄糖多了2~10倍(与肿瘤本身类型和分化程度有关),因此可以认为最喜欢高血糖环境的无疑就是癌细胞。在血糖不太富裕的情况下,癌细胞面临的不仅是粮食不足,而且要与其他正常的体细胞竞争,同时还要应对各种免疫系统的攻击和自身过度扩张的压力,所以癌细胞在中低血糖环境中生存下来是一场硬仗。每个人体内都会存在癌细胞,但是真正能成气候的并不多,那是因为癌细胞要成为占上风的肿瘤细胞,也是需要经过一番斗争的。
但是,对于一些酷爱吃大量快消化碳水化合物的人来说,高升的血糖就成了癌细胞最喜欢的“高能能量场”。在含有丰富葡萄糖的血液里,普通细胞早就不需要那么多能量,不仅不会继续吸收葡萄糖,反而有可能会关闭葡萄糖的通道,产生类似于胰岛素抵抗的机制。这样不就白白便宜了癌细胞吗?癌细胞采用的烧能量方式是极其大手笔的糖酵解,可能燃烧掉普通细胞需要的5倍的葡萄糖,却只能产生同样的能量。而且不巧的是,癌细胞几乎能无限地增殖下去,所以需要的能量源源不断,简直是盏既耗油又昏暗的灯。
知道这个基本事实后,大家也就能理解在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中,无论男女罹患癌症的总风险都是升高的。毕竟患有2型糖尿病就意味着身体里的血糖更加没有人管了(胰岛素本身不足和普通细胞的胰岛素抵抗),这样就引发体内的“破窗效应”——越是混乱的血液环境越会被“坏人”继续搞破坏。癌细胞非常喜欢高血糖还没人管的血液,它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处于“大吃特吃”的状态,从而继续发展甚至转移。当前非常流行的一个理论——“饿死癌细胞”,就是从血糖的角度来分析的。我在这里不具体讨论这个理论及其应用,因为癌细胞的代谢非常复杂,并不是只有血糖一个影响因素,而且这个“饿”的过程也绝对不是靠不吃任何碳水化合物甚至断食等简单粗暴的手段来达成的,因此我们遇到此类问题时一定要谨慎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但是无论如何,高血糖与癌症高发的强关联已经被证实。为了体内癌细胞可以更少、更慢地发展,一定要严格控制游离糖和快消化碳水化合物对血糖的影响。已经罹患癌症的病人也要有充足的信心,要相信即使身体已经失衡,但是只要通过均衡饮食,正念而专注的心态,再加上适度运动,也能让身体最大限度地恢复到平衡的状态,而稳定的血糖水平是这类患者最需要守护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