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论
道家神秘论说:“天下的人,只要注重养生,都可以永远不死。”这话太夸张了。为什么呢?人自从断奶以后,从婴孩成长到少年至壮年,一天比一天强盛;而为什么四十岁以后,饮食奉养和以前一样,却一天比一天衰弱呢?有人说:“是嗜好色欲杀了他。”那断绝嗜欲,就可以不死吗?又有人说:“是劳累害了他。”那不劳动,就可以不死吗?又有人说:“是思虑扰乱了他的心神。”那不思虑,就可以不死吗?如果真能断绝嗜欲、不去劳动、减少思虑,那么免除疾病与夭折是能够的,而随着年老出现的眼睛失神、身体衰竭而后死去的情况,还是和众人一样。况且四十岁以前,不是没有嗜欲、劳苦、思虑,还是一天一天地生长;四十岁以后,即使没有嗜欲、劳苦、思虑,也会一天一天地衰弱,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人在成长阶段时,看到夏虫而嗤笑它,认为这东西的生死历程何其短暂,而不知自己实际上也是这样,当一个人在生成之时,已被决定了。所谓被决定的因素,是指元气。这元气,看不见,求不着,附于气血之内,而它主宰着整个生命,比气血还重要。元气在生成之时已被决定,就像把柴放进火中燃烧,开始燃得很微弱,渐渐随着时间推移而猛烈,等到柴耗尽,火也就熄了。燃烧时间有长短的分别,这是柴的质量不同所致。所以终身不生病的人,是元气自然耗尽而死,这是所谓的终其天年。至于生病的人,如果没有伤及元气,那么即使病得很重,也不会死;如果伤了元气,那么即使病得很轻也会死去。这其中又有详细的区分,有的是元气先受伤而后生病,这种病人没法救治;有的是因为生病而伤及元气,这可以提前预防;也有因误治而伤及元气的;有虽然元气受伤而伤得不严重,还可以保全的。这种情况须分别对待,所以诊治病人,判定病人的生死,不是看病的轻重,而是看元气的有无,这样判断的结果,一百个中没有一个会出错。
那么人身中的元气究竟在哪里呢?五脏中各有其本脏的真精,这是元气的分体,至于元气的根本所在,就是道家说的“丹田”,《难经》上说的“命门”,《内经》上说的“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之处。阴阳的开合在于此处,呼吸的出入在于此处,它无火而能使周身温暖,无水而能使五脏滋润。这里有一线元气,则有一线生气,人之生命,全赖于此。
如果生了疾病又怎样保全元气呢?元气虽然自有根本所在,其实又与脏腑相连。如果下药时寒、热、攻、补之法用错了,那会使实处更实、虚处更虚,必会有一脏大受其害。病邪一旦进入脏腑,脏腑之本精不能延续,那么元气就因没有所附会之处而受伤。所以人的全身每一处都须谨慎保护,药物不可轻易试用。至于预防的方法,只有高明之人能够在生病以前就着手考虑,不使病邪之势已经强横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始终保持元气的完固,那么自然能够把病邪挡在体外。如果病邪很厉害,已侵入人体,那就要趁它还未伤及元气时,与其作一背城死战,千万不要犹疑延误而事后生悔,这就是神明之术。至于说到想与天地造化争权较势,而使天下的人永远不死,那是没有这个道理的。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