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寡欲
清心释累,绝虑忘情,少思寡欲,见素抱朴,这些都是学道之人必须做到的。人一旦能够做到心清累释,就足以扫尽人内心的瑕疵;一旦能绝虑忘情,就足以保持自我世界宁静;如果能戒除内心的思虑和欲望,就足以在自己所学的道中有所造化;如果能保持质朴单纯的天性,就足以明白天底下的安乐之法了。人每天务必要做到少食宽衣,遇到闲暇之时,入室盘膝静坐,心无杂念,一心自省。丹书中说:“人心如果能与天心合一,就能够在片刻之间让阴阳颠倒。” 如果我们用心来观察道,那么道就是心;如果用道来观察心,这时候,心就是道了。如果能够做到清心寡欲,并长期坚持,就会百病不生。在秋分到冬至以后,做这些更妙。如果想在春夏潜心修行,而春是万物发生之时,夏是阳气茂盛之际,儒家曾说,在春夏两季,可用歌咏来养性情,用舞蹈来保养血脉,而且又不必静坐,适宜晚睡早起,在庭中昂首阔步,披头散发缓缓行走,这些都可使人长寿。在饭后,人应该稍微让身体活动一下,还应该节制情欲。古人在冬至时,关闭七窍来调养微弱的阳气,斋戒掩身,以期待阴阳能够处在应有的位置,所以他们晚起床以待阳光出来。因为这是阳气闭藏之时,不可以扰动筋骨,所以只能安调静养身体,这样,春夏就能百病不生了。人如果情欲不动,就能使精气稳固,那么水气就能汇聚于天元;如果心不动,就能使气脉稳固,那么火气就能汇聚于天元;如果心性安静,魂魄得以藏匿,就能使木气汇聚于天元;如果情忘魄伏,那么金气就能汇聚于天元;地、水、风、火这四大元素如果安定和谐,人就能够意念坚定,那么土气也能汇聚到天元了。这就是所谓的“人有五气朝元”的意思了。另外,又有经书上说:“人能长清净,天地悉皆归。”
〔明〕龚居中:《红炉点雪》
善于养生的人,一般都经常保持清虚泰然的心境,既少思虑也少有欲念。他们知道追逐名誉地位会伤害品德,所以就忽视它而不去追逐,而并不是在自己想要的时候却强行禁止内心这种欲望。他们知道五味太过会损害心性,所以就抛弃它们,完全不去看,而不是让自己先贪食了以后才去抑制。外物会使人感到心累,不利于保存神气,大家应该铭记这一点。
人首先应让自己的心空旷得没有忧患,宁静得没有一点思虑,且坚守如一;通过调养使之达到平和,并依据一定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这就同大自然的规律相符了。然后再进食灵芝之类的营养药物,并用泉水洗浴以泽润身体,适当晒晒朝阳,用音乐调和情绪,做到无为自得,身体轻快,心也就旷达了。忘掉欢乐,内心才可能自然满足;忘掉生命的存在,身体才能得以长存。假如长久坚持这样做,就可以与古代传说中的仙人羡门先生比高寿,可以与王乔的年龄一争高下了。
〔明〕高濂:《遵生八笺》
郝太古说:道是不会有负于人的,但是人自己会有负于道。日月的运行并不快速,人刻意计算,才使自己觉得它们运行很快。勇猛刚强,不如低心下气;游历高远的地方,不如静心素养;追名逐利,不如安于穷居自适;饱餐珍馐美味,不如粗茶淡饭;绫罗绸缎满箱,不如布衣遮体;谈古论今,不如闭口不语;逞强夸能,不如自守本分抱元守一;趋炎附势,不如贫贱自乐;怀怨记仇,不如洗心悔过;较长论短,不如安心自怡。如果按照这样去做,便可道气绵绵不绝,自然也会超越凡尘登上仙界了。
〔明〕高濂:《遵生八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