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迎春
那天下午,在书房整理旧书的时候,忽然发现一本书中夹着两朵迎春花,小小的、灿灿的,像两轮金色的太阳,绽着鲜亮的笑容,仿佛是从来就没有经历过风霜雨雪的两个孩子。
我惊痴地望着她们,心中十分温暖。这本书好几年都不曾读过了,可她们居然一如从前——
像两盏灯,在黑暗中依然固执地为一些同样固执的眼睛照明;
像纯质的金子,在岁月痛苦漫长的熬炼中,呈现出的依然是最光华的精髓;
像某些坚守的灵魂,在孤独与寂寞中不变本色,不改初衷,不被诱惑;
或者说就像两朵迎春,在料峭的春寒中,倔强地吹起小小的号角,为人们传播东风的消息。
花香是书香,书香亦是心香。
可是我那愚陋的心,怎么就冷落了她们呢?
冷落她们的,仅仅是我一个吗?
折页
读别人的书时,我特别注意读有折页的地方。自己读书时,也总是喜欢折页。
在我的心里,折页有一种特别的内蕴。
偌大的一本书,洋洋洒洒,万语千言,却都是别人的感觉别人的话。心情的状态仿佛总是在异乡流浪。忽然眼睛一亮,某些地方被触动了心弦,奏出了一曲和谐的乐音。仿佛邂逅了一家乡音浓浓的客栈。于是,落鞍而宿。折页便成了风吹浪涌的地方,思绪安家的地方,灵魂起程的地方。
折页,是著书人的幸福,也是读书人的幸福。
但愿有人读我的书时,也能打上几个小小的折页。
波浪线
我非常喜欢波浪线这个名字。真的。
仿佛真的有水似的,一漾一漾,就把一行行灵动的文字呈到了你的面前。你仿佛坐到了船上,用眼睛作橹,用思维把舵,一场美妙的水上旅行,就此开始。
似乎不仅仅是一种特别的重视与区别。而是心的起伏,心的抚摸,心的律动。所以读到别人画波浪线的句子时,常常涌动着一种无言的默契和一种美好的吻合。
奇怪的是,我自己却从来不画波浪线——也许是因为水是流动的,不敢相信自己会有那么执著的钟情吧。
是不是一种劣性呢?
书笺
书笺可以说是最不讲究的。一片糖纸、一枝枯花、一根丝绳、一片檀木、一缕纸条,甚至一张扑克牌,夹在书中,微露一角,让你目若所至,心便可止。
书签是一面小小的旗。
书笺可以说是最自由的。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厚,或薄,或长,或短……在文字的海洋中,它或是随波逐流,或是逆潮而上,随便怎么走,都有一种自成的风韵。
书签是一挂小小的帆。
书签可以说是最善于旅行的。它从这本书里跳到那本书里,从这一页纸上跳到那一页纸上;它不分国度,不分人种,不分语言,不分地位、资产与头衔……无论行至何处,都可以在相应的心灵中安家。
书签是一个小小的人。
旗飘在思维的风中。
帆扬在智慧的海里。
人活在灵性的心中。
读书与读人
读书的时候,我习惯把书中的内容与作者本人联系起来,将一些似乎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对号入座”到作者身上,也觉得这样不好,可又毫无理由地觉得:这本书只要是作者的心血结晶,就必然会深深地烙上作者的印迹。一个真正的著书人,可以对外界的一切进行伪饰和隐藏,但不可能也对自己伪饰和隐藏,更不可能对文字伪饰和隐藏,——由此,也不可能对读者伪饰和隐藏。
读一本真正的好书,其实正是在真实地解读作者的心理历程。正如哲学家周国平所说的那样:“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不过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的习惯的人罢了。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变相的日记。”
读一本好书,可以读出许多个形象。但只能读出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作者。
读书与喝茶
似乎有这样一个印象:凡是喜欢读书的人大多是喜欢喝茶的。
我喜欢喝绿茶。
洗净了杯子,放进一撮茶叶,一泓沸水倾壶而出,干瘪的茶叶在热浪中翻滚、浸泡、舒展……终于在水中碧生生地还原出了浓缩的生命绿色。
读书似乎也是如此。
沉静的心如同洗净的杯子,一行行的黑字如同一片片茶叶。目光所至,心灵所止,如同纯净的沸水,将茶叶般的黑字冲泡舒展开来。即刻间,原汁原味的茶色茶香茶趣茶韵便源源不绝地饮到了心里。
茶是有形的汁液,书是无形的果浆。喝茶醒神,读书清心。
一种好茶如一本好书,视之悦目,人口赏心。而一本好书正如一种好茶,百冲不淡,千年犹芳。
我有一个不成文的小逻辑:只要活着,便可以喝茶;只要喝茶,便必要读书。生之乐趣,尽在其中矣。
枕上读书
学会枕上读书,是在患了关节炎之后。冬天的夜,既长且寒。久坐之后,双膝必然隐痛。于是便早早地洗手净面,泡了茶,插上电褥子,靠上两个高枕,搂着一摞书上了床。
当然不是很庄重很严肃。然而却全身放松,头脑清醒,舒适无比,状态最佳,完完全全是一副庸人自得之态。而且,甚感幸福。
白天易倦,读当代小说提神:月夜舒雅,读古典名著入境;雨天心静,读散章美文惬怀;雪天浪漫,读诗词歌赋动情。无论如何,于枕上读书,怎么读都是一种享受。享受书,享受自己,更享受生命。
枕上读书的时候,感觉自己是在湖面上仰泳的,在大片大片的荷花丛中浮来荡去。荷叶田田,荷香阵阵,手边总放着一个小篓子(那是我的笔记本),不时地采一两把可口的菱角。读书人的佳肴美食,也不过如此而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