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上网下围棋。这次上网,基础分1000分,我一心想打到1100分,可是越下越输,一直跌到800分。许多盘优势明显的棋,也莫名其妙地输了。我心浮气躁,急于求胜,可是输得更多了。
后来,渐渐想通了:取得优势的棋,只要我稳健一点,不多生事端,甚至吃点亏,不就稳赢吗?明白了这个道理,贸然出动的棋渐渐没有了,成绩渐渐地在稳定中增长。当然也输棋,那是对方水平比我高得太多,实在没有赢棋的可能,我已经充分发挥出了水平。
看来,不贪胜的心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忽然脑海中灵光一闪:“围棋十诀”的第一条,不就是“不得贪胜”吗?
围棋十诀是宋代围棋大师王积薪总结的,即:不得贪胜、入界宜缓、攻彼顾我、弃子争先、舍小就大、逢危须弃、慎勿轻速、动须相应、彼强自保、势孤取和。这“十诀,”至今还刻在中国棋院大厅的显要位置,被中外棋手奉为圭臬。
“十诀”我很早就看过,最喜欢的是后边几条,如“动须相应”、“势孤取和”等,都是围棋的技巧,而且富有哲理。而“不得贪胜”这一条平平无奇,我一直没有在意,还隐隐奇怪:其他九条都是技巧性的,唯独这一条不是,也没什么奇巧惊人之处,为什么作为首条呢?
现在想来,把一个与技术无关的话题摆在十诀之首,意义非同小可。它不是技巧,而是心法,具有统领各种技巧的地位。
悟出此理,我欣喜不已,遂不再下棋,细
细思考——为什么是否贪胜的心态,能够导致相反的结局?急于求胜,往往没有准备好就出击,导致漏洞百出,被对手抓住弱点;有时已经取得了优势,总想赢得更漂亮,结果给了对手以可乘之机。
想起《吴清源传》记载的一个掌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吴清源在日本下棋前,总要通读一遍《道德经》。结果,吴清源打败了所有对手,登上了围棋的顶峰。他说:“我的对手全是日本棋坛的杰出之士,就棋艺而言,我与他们之间几乎没有差别,我之所以屡屡获胜全在于精神因素”。日本棋坛另一位顶尖高手坂田荣男曾坦率地说:“我不认为吴先生的棋多么高超。”可是,他总是败在吴清源的手下,弄不明白为什么。是《道德经》的“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的思想,使吴清源排除了贪胜之心带来的干扰,心境澄明,发挥了最高水平。
下棋要“不得贪胜”,人生也是如此。“不得贪胜”,其实是一种“训心”之术。一个人如果做不到“不得贪胜”,即使才智绝高,也无法承担重大使命。因为你要驾驭天下,首先要驾驭得了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