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教程

跌跤后的沉思

4/5/2019 11:05:49 PM 人评论 次浏览

人说耄耋老人最怕跌跤。我前些天步行去邮局寄邮件,过马路时被便道沿绊了脚,全身摔倒在路边。自己慢慢地费了很大力气爬起来,活动一下腿脚,安然无恙。回到家中,静坐下来,竟又引发出联翩的思忖。

首先想到社会伦理问题。这“伦”是指人与人的关系,“理”是道理和规则。“伦理”就是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应遵守的道理和规则,也就是道德规范。不可否认,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出现了社会伦理断裂现象。君不见,南京一名青年好心扶跌倒在地的老人起来并送其去医院检查,不料老人却反诬是他撞了人,后被法院判决赔偿数万元。自此老年人摔倒无人敢帮敢扶之事屡见报端。见危不救,见困不帮,也成为屡见不鲜的事实。同样,我倒地之后未敢奢望有人上前搀扶,只有靠自己慢慢站起身来。战国思想家管子对于国家的告诫颇有现实意义,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伦理无形,却常能起到不亚于“制度”的关键作用,尤其在素来被称为“伦理本位”的中国。所以,我们倡导对伦理底线的守护,也警惕伦理道德的沦丧。

我跌倒之后之所以不寄希望于有人搀扶,就是因为那一连串的“事实”。人们不是不愿帮你,而是不敢帮你。虽然我们的主流媒体大力宣扬助人为乐,可是现实生活中又充斥着贪婪冷漠、权钱交易,自然使社会教化的正面影响大打折扣了。

我国30年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等一系列社会结构的转型。有人说这种社会结构转型犹如一场核裂变:一方面它释放出无比巨大的热能,推动社会前进;另一方面它也释放出大量的破坏性力量,它把人性中最疯狂、最丑陋的欲望释放了出来,使人们丧失理性,以至于权力腐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分配不公种种现象愈演愈烈。

这样看来,我们社会道德的败坏真的不可救药了吗?当然不是。那天跌跤后,两位背书包的中学生就表示要扶我起来,还帮我捡起摔在便道上的手提包。谁说老汉我孤立无援?“90后”就助我一臂之力。如果放眼社会,从汶川大地震以及去冬抗雪灾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来看,前景是光明的,希望是永存的。的确,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观念上存在着“二元性”的特征,也就是传统与现代的颉颃。前30年传统道德观念讲集体主义,后30年现代道德观念讲个人主义,然而这决不表明,今天的社会不再需要“集体主义”。理由很简单,无论任何社会,人都应该具有基本的属于人的东西,都少不了这种“集体主义”,否则社会就将难以维持,更加难以达成和谐。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和现代是共存共生的。追求个人利益也要讲家庭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在不损害他人利益下追求个人利益,这是现代道德规范的底线。

教程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