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教程

摆渡

4/5/2019 11:01:37 PM 人评论 次浏览

2010年4月12日清晨5点多,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碑沟小学48岁的老师王勇起床了,他简单地扒了几口饭,就出门往河边走。

王勇从来不敢赖床,因为每天早上6点,孩子们都会准时在村头的渡口等着他。山里温度低,如果他出门晚了,孩子们就容易被冻感冒。在过去的20年里,在每个上学日的早上,王勇都要划着船,把住在河这边的孩子送到河那边去上学:到了傍晚放学时,再划着船,把他们一个个送回家。

摆渡者

1984年,20岁的王勇刚刚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经人介绍,他进入了教育系统,成为一个民办代课教师。

1989年,王勇与当地一个叫任淑梅的姑娘结婚了。妻子一家人时常劝他,不要继续担任民办教师了,甚至有亲戚对他说过这样刺耳的话:“你怎么就找不着活儿干了?一个月拿这三十、五十的,我都瞧不起你!”

碑沟村的前任村支书隋延文也记得,1992年,他曾3次找到王勇,希望他能到村委会工作——老支书想把这个村里唯一的高中毕业生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而另一个很具诱惑力的条件是,当时村干部的年收入,是王勇的10倍。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个民办教师考虑了几天,却拒绝了这个人人羡慕的“肥缺”。

时隔多年之后,当回忆起这件往事时,王勇露出一丝轻快的笑容。“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众口难调,天天得挨骂。我可干不了这样的活儿。”他说,“还是当老师自在,和娃娃们在一起,老开心了。”

 

摆渡

1990年,从教6年的王勇调回了碑沟小学。他是当时村子里唯一的高中毕业生,之前,一直在县里的其他学校担任代课教师,调回这儿的目的,是为了照顾H渐年迈的父母。

他每天划船上下班。有孩子家长找到王勇,希望他能担起接送学生的担子,他爽快地答应F来。但不曾想到,从这时起,王勇也开始了自己的“摆渡”生涯,而且一千就是20年。

和城里的许多小学比起来,碑沟小学无疑是简陋的,可这是方圆几十里地唯一的一所小学,也是村里孩子就近上学的唯一的去处。居住在南岸的家长们,小时候几乎都有过河上学的经历,并深知这其中的辛苦。为了给孩子创造好…些的教育条件,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人家,都搬离了这个小村子。

现在,每天跟着王勇上学的,只剩下了6个学生,最大的上六年级,最小的上一年级。

二年级的陈伟,是个梳着辫子的小姑娘。有一次王勇背着她过河,陈伟左脚的凉鞋没系紧,滑进了河里。王勇把她送到岸上,连忙回身去捞,却没捞着。丢了一只鞋,陈伟没法走路了,再加上心疼刚买的粉红色凉鞋,小姑娘就趴在王勇的背上,一路哭回了家。为了哄她高兴,王勇特意买了一双新凉鞋送给她。

六年级的尤明林,是这群孩子里最大的,王勇已经送了他6年。这个小男生正在长身体,每次王勇背他过河都很吃力。“如果没有王老师,我恐怕读不到这个年级。”尤明林感激地说,“在我心里,他就像我的父亲一样。”

在这群学生里,有两个特殊的孩子,他们来自一个特别贫困的家庭。11岁的姐姐王名月,上小学三年级,她患有先天性斜颈,总是歪着脖子看人;弟弟叫王名利,患有严重的兔唇,口齿不清楚。由于家境贫寒,父母没有能力带他们去看病。现在,王勇最大的愿望,是能够找到好心人来资助这对姐弟。

“我自己是穷人家出身,所以我太明白这些穷孩子了。”王勇说,“我希望他们能平平安安地走出这个穷山沟,过上正常的城里人的生活,不要再回来。”

可现在看起来,这样的生活离孩子们还有些遥远,起码,他们得先过了眼前的这条河。

教程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