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1969年8月14日,我和四十五中学的19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天津市第三棉纺织厂。这一天,我们结伴来厂报到。
经过一周的学习和培训,我们9位女同学被分配到一筒摇车间丙班一组。后来听说我们这个小组是“文革”前的市模小组,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传统。我暗下决心,争取早日掌握操作技术,做一名合格的工人。
我们的工作是把细纱车间纺成的纱一个个接成大筒子,然后出厂运往针织厂或染纱厂,这个工序完全是半手工操作。一进车间,我立刻被工人们挥汗如雨的劳动场面感动了。机器隆隆响,大家手脚一刻不停地都在忙。我看到车间内到处都是鼓舞干劲的奋战口号。无论早、中、夜班,当班领导都会带领职能人员和辅助工,敲锣打鼓把工人们每天的产量写成大红喜报挂在车间最显眼的位置,然后为产量高的同志在车头挂上小红花。
师傅说得好:“不怕慢,就怕站”,每天我们工作8小时,30分钟吃饭除外,七个半小时都在一刻不停地忙。半年下来,我们这些新工人产量逐日攀升,一年下来我们的熟练程度有的已经赶上老工人了。这期间,为了提高产量,我们学着老工人的样子,吃饭时晚关车、早开车,有时吃饭只用10分钟,人人都盯着大红喜报,比着戴小红花,你追我赶,不甘落后,一进车间就像上足了弦的表,不停地转,总有使不完的劲。
我们车间由于是半手工操作,就担心工人缺勤,如果有歇班的,她的纱就没人纺,日久天长就积压起来。有时细纱纺来的纱断头率高,也造成存纱。于是就有了我们车间的专用名词:“打积压”。只要是节日全厂放假,我们车间肯定加班。有时因全市供电紧张需要献电停产,我们车间也能申请来电“打积压”。车间经常吃饭不关车,由车间领导带领职能人员上车替下工人轮流吃饭。有时我们下早班开完会已经是傍晚五点多钟了,还要进车间替中班工人挡车,让中班工人吃饭,我们经常连轴转,歇人不歇车。
除了要完成紧张的生产任务外,当年的政治学习也是搞得轰轰烈烈。起初我们只当听客,不敢发言,听着没有多少文化的老工人滔滔不绝地发言,真是很羡慕。时间长了不发言实在说不过去,我们就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操着学生腔的普通话,照着念还脸红、心跳、手打哆嗦。一年后,我们也和老工人一样,用纯正的天津话自如地发言了。
回想那难忘的岁月,我们有快乐,有烦恼,有满足,有无奈。尽管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但更多的是兴奋,是自豪。我们就是在这种难忘的岁月中历练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