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郑潘燕并不觉得自己是“倒霉的”。在她看来,相比起那些已经失去爱子的母亲,自己还有儿子豆豆陪伴,“要幸运得多了”。
但除了这个29岁的年轻母亲,恐怕很少有人会这么觉得。
早在3年前,刚过3岁生日的合肥男童豆豆,就被诊断为白血病。但更不幸的是,随后,这个孩子又成为一起震惊全国的假药案的受害者。至今,他依然生活在假药的阴影里,双腿瘫痪,或许将在轮椅中度过自己的余生。
这个比白血病更可怕的恶魔,是两针“甲氨蝶呤”假药。生产企业上海华联制药厂的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误将硫酸长春新碱尾液混于其中,导致多个批次的甲氨蝶呤被污染,造成全国多地区200多个患者受到严重的神经系统和行走功能损害。
豆豆正是“甲氨蝶呤”假药的200多例受害者之一。当药品注射进脊柱两个多月后,他出现了神志不清、下肢无力、大小便失禁的情况。最严重时,他不会说话,不认识人,全身从脖子以下全部瘫痪。
那个时候,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劝郑潘燕放弃治疗,“救活了也是瘫子、傻子”,可这个母亲却固执地相信,“孩子会好的”。
从此,她辞去了工作,日日夜夜守护在孩子身边。
最开始的几个月,儿子只能平躺在床上,母亲就每天和他一起平躺,把游戏机、图画书举在空中给他看。因为瘫痪,儿子的肚子憋着尿,鼓胀得像皮球一样大,郑潘燕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帮他揉肚子。
为了让豆豆的胳膊能举起来,她把儿子平躺的一只手和身体拉成一个小锐角,再让他用尽全力回到原位。儿子疼得直哭,病房的人都说“这妈妈太狠心了”,可在每天几百遍的练习下,只用了8天时间,儿子的胳膊就能举起来了,医生也承认,这是个“奇迹”。
她想各种法子,让儿子僵硬的手指恢复正常。她在一旁玩变形金刚,让儿子“蠢蠢欲动”,她还买儿子最喜欢的水枪引诱他,鼓励他扣动扳机。为了让儿子的腿加快血液循环,她四处找薰衣草给他泡脚。
后来,豆豆身体渐渐好些,能把床摇成45度躺着,郑潘燕就把他抱到走廊里,自己躺成45度的“床”,让儿子睡在身上,这样,儿子眼里的世界就不只是天花板孔。
4年来,这个男孩化疗了20多次,不化疗时,每天还坚持6个小时的康复训练。可这个身材瘦小的母亲没有在儿子面前流过一次泪,实在憋不住了,她就跑到卫生间把水龙头打开,以此来掩饰自己的眼泪。
当初,郑潘燕也恨药厂,连“杀人的心都有”,她迟迟不接受赔偿,只要求药厂“把孩子治好”。可一次次化疗,钱花得像流水,在医院一次次催着交钱的压力下,这个母亲不得不大哭着在赔偿协议上签了字。
如今,豆豆已经花掉了40多万元,赔偿所剩不多。他们无力靠丈夫一个人的工资,承担在医院每天240元的康复费用,只好出院了。
郑潘燕让丈夫依照医院的康复仪器,在家里用木板和钢管做各种训练站立、跪起的设备。她给孩子设计了严格的康复课程,每天借助助行器走20圈。
每天早上,郑潘燕还要把豆豆固定在简陋的由木板制成的康复仪器前,站立一小时,拉着简易的钢管站起200次。当孩子想偷懒、耍赖时,她总鼓励孩子不要放弃,她说:“妈妈永远不会放弃!”
(二)
这个在外人面前言语不多的妈妈,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哪怕一生都站不起来,也要“心理健康”。为了让孩子不自卑、不自闭,她总是推着儿童轮椅带孩子到人群中去,她鼓励豆豆:“你除了不会站起来,不会走,什么都能做。”
的确,在坐着的时候,7岁的豆豆跟同龄的孩子没什么不同,他喜欢画画、喜欢看跳水、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还爱做数学题。没有上过一天学的他,甚至已经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
但轮椅里的目光所及的世界,还是比别的孩子低了几分。很多最简单的事情,他都做不到,比如爬六步台阶从滑梯滑下,捡起地上的一支蜡笔,蹲在路边数数蜈蚣多少条腿……
在超市里,有同龄的小朋友嘲笑这个轮椅上的男童。在人群里,旁人总是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轮椅上孩子一会儿呈内八字,一会儿呈外八字吊着的脚。
可这个母亲从不让孩子抱怨别人、抱怨社会,她总是讲故事鼓励孩子,要“爱别人、帮助别人”。她还鼓励孩子把钱给路边的乞讨者,尽管那可能是一家人一餐的菜钱。
她从没有给儿子解释什么是白血病,只是告诉孩子:“你的身体有些虫子,我们得把坏虫子赶走。”她也从没给孩子说过“假药”的事儿,她只是告诉孩子:“人都是善良的。”
在这间位于合肥某社区50多平方米的旧房子里,有人曾经问这个母亲:“你最近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
“我每天都很幸福。”她回答。
她陪孩子打羽毛球,当然她的角色永远是“球童”,不停地捡球。她带孩子去游泳,给孩子的胳膊系上救生圈,鼓励豆豆“像菜场里见到的鱼儿一样欢快地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