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教程

你所说的理想究竟是什么?

4/5/2019 10:49:06 PM 人评论 次浏览

许多年前的某个傍晚,有个网友约我见面。在soho现代城,她抽着劣质的中南海烟,斜踮着脚,脾睨着人群。她在一个环保组织做杂志。吃饭时,她不停地说他们那群人个个都是“理想主义者”,使我对“理想”这个词印象特别深刻。不过,她是坐在整洁明亮的写字楼里写几乎很少有人能读到的文章,偶尔到某个景色优美的地方,在当地政府的护送下做采访。我觉得她更像是个多愁善感、把“个性”当做标签的小资。

那时,还有两个来自云南的充满理想、热心环保的朋友,在某公益组织的资助下,跑到内蒙古最西边的阿拉善植树。他们给我发来的照片充满着野性的呼唤,让人心弛神往。没多久,他们在同一个组织的资助下去纽约大学读书了。这让我多少有些失望,他们的植树行动更像是谋求出国的砝码。

他们的故事本身没有什么,我在意的是他们喜欢提到的一个关键词“理想”。最近,常常在电视综艺节目尤其是求职节目上听到这个词,让我不由得想了更多。

求职真人秀紧随征婚节目,大约从去年开始陡然热了起来,尤其侧重于草根和大学生的求职意向的,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年轻人普遍面临的棘手问题。我常看的有《非你莫属》和《职来职往》,前者的娱乐色彩更浓一些,后者因为有职场达人的点评,对于很多在校的大学生可能更有参考意义。

因为比较关心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我几乎把能找到的求职节目都看了一遍,观察到求职中一些有趣的现象。说白了,进入到面试,工作能力已经不是关键点,面试是在短时间里考量一个人的应对、沟通、形象和可信度。很多人不明白,所有的面试技巧、考问的噱头都不重要,只要抓住一点——给人信赖感,让招聘方觉得这个人能成事,工作交给他会放心。

记得节目中有个来自恩施的弱听男孩,整体素质不错,反应能力也强,最后大多数面试官们一路绿灯——当然不是因为同情他的残疾,而是他确实准备充分。还有个中华女子学院的女生干练灵敏,尽管有些小问题,但还是得到了实习机会。因为他们给人的感觉是靠谱。

跟这些比较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孩子比起来,那些颇有喜感的求职者更让人印象深刻。有个来自中央民大的“励志哥”,求职意向是做律师,但是说到具体业务知识时就顾左右而言他,滔滔地说些有关理想、抱负的宏大叙事,最后的结果自然是红灯一片。我们一贯的教育总是强调人要有自信,却可能忘了,前提是先要白知,了解自己的定位和能力。否则,那样的自信就是盲目。自信并不需要过分的表白与展露,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东西,淡定本身就是一种自信。

一个成天把“理想”挂在嘴边的人,总是让我觉得可疑。很多时候,理想并不需要大声说出来,倒是要默默地做出来。许多老实到甚至木讷的工科男在面试的时候表现得不好,可能词不达意或者笨嘴拙舌,反倒给人一种踏实和单纯的印象,只要专业上有技能,依然顺利拿到Offer。

受到的“刁难”或者盘问比较多的是那些自视甚高或者大言不惭的人。求职媒体、娱乐、时尚的人很多,大多数此类求职者的共同点就是宣称自己追逐理想的可贵。说得多了后,“理想”被赋予了放大的光晕,成了最后可以抵御失败的堡垒,让虚妄的人躲在它的巢窠中安然自得。把失败归于种种外在的因素。这样的“理想”其实不过是“梦想”、“念想”或者简直就是“幻想”。所以,如果提问:你所说的理想究竟是什么?我希望得到的回答是:“我下一步的目标是……”

老话说得好,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规划,很容易想起一出是一出,这是求职中的大忌——自己都没有想清楚的人,如何能让别人相信。

当然,对于即将踏人职场的大学生来说,迷惘是必然的,就像一艘刚刚起航的海轮,在航线上总是需要经历一些风浪。这个时候,需要锚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向,接受最残酷的现实。大学毕业时,有个学长送给我一首蓝蓝的诗:

让我接受平庸的生活

接受并爱上它肮脏的街道

它每日的平淡和争吵

让我弯腰时撞见

墙根下的几棵青草

让我领略无奈叹息的美妙

生活就是生活

就是甜苹果曾是的黑色肥料

活着,哭泣和爱——

就是这个——

深深弯下的身躯

这诗至今我还记得。只有先缩回拳头,击打才会更加有力,那些在出招前先大喝一声,报上招式名称的,只是七十年代邵氏武侠电影中的桥段。

教程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