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个做媒体的朋友闲聊,她说,现在好书太少了,装帧设计都很一般。这话我想是她看的书是流行读物,具有话题或炒作价值的书,这类书看多了,胃口自然就败坏了,所见的“好书”也不会多。在书业有个观点是,好书向来是小众的,很少人知道正是它的特性,如果媚俗、八卦、不靠谱这类词语是它们的标签,其市场自然大了,至于是否有价值、有营养,那似乎就不属于商业考虑的范围了。
这并不是这类书的内容缺乏市场,而是在书的排行榜上没有占一席之地。众所周知的是,现在的读书网站、图书城都在做排行榜,但排行榜中的虚假成分却是尽人皆知的,入榜的书好坏暂且不说,考察其入榜的理由,更多的是商业利益的考量,打榜不如买榜,这买下来的“榜”绝不是从书的价值或书的内容本身出发的,自然是不能给予太多的期待。
面对这种“榜”,读者不明就里,跟“榜”买书,阅读之后自然有上当受骗之感。一个有经验的读者大致说来是不会看“榜”买书的。那么,是不是可以推出一个客观、公正一点的排行榜?这话题看似简单,却很复杂,原因在于这个榜单的选书标准是啥?交给机构去做,难免会有利益瓜葛。那么,交给一个人去做,也困难不少:在现行教育体制之下,所谓专家也只是懂某一领域的专家,谈不上博,更不要说具有各种知识背景了,很难。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最靠谱的还是靠个人制作的排行榜,或干脆一点说,就是推荐书单吧。
这个排行榜,在我看来,就是客观一点,提供有价值的好书,而不再是跟风阅读潮流,跟时下的流行排行榜相区分,更为个性化一点。这则避免了好书无人识的情况发生。但这排行榜对于好书的意义在哪里?却是一个未知。好书大致说来并不是依存各种排行榜依存的,而是在小范围内以口碑相传,其吸引的是真正爱书人,而不是随时想着靠阅读图书娱乐的人群。
由此让我想起学者蔡朝阳的一句名言:以阅读抵抗荒诞。而一个人的排行榜大抵也有这样的功效。如果每个读者在买书时都能区分书的好坏,能一眼洞察书的本质,那没有价值的“坏书”自然就少了市场空间,其社会的阅读自然就会好得多。这是一种理想状态,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么回事。
一个人的排行榜,在我看来是值得期待的。这需要有心人去做,让排行榜更多一点知性,少一点糊涂。坦率地说,在阅读问题上,我相信一样是需要一个美丽的弧度呈现的。不管生活如何变迁,我们还是在继续生活,阅读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以常识去做,普及阅读的意义,哪怕是缓慢的行动,也是有价值的。一个人的排行榜,是基于阅读经验,对图书市场的了解和熟稔,这才能让更多的好书与人分享,而这才会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