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教程

那东西

4/5/2019 10:33:50 PM 人评论 次浏览

那东西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家庭,选择一本书。

选择健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一本书。

你选择你的未来,旅途,仕途,前途,宏图。

我干吗?我选择一本书。

理由呢?没有理由。

从女孩到女人的蜕变,只需要一个短短的夏日午后:锁好房间的门,站在穿衣镜前,面对光溜溜的自己,好像面对一片新大陆,突然就变成一位生理学探险家,随目光启程去探险自己的血肉之躯:

穿过藤蔓交缠的头发丛林,攀越连绵起伏的山脉,趟过细沙轻覆的沙漠,到达神秘隐蔽的峡谷:那儿就是“那东西”的发源地吧?!

在探险家的地图上,那东西该被标注成“红海”,可在女孩们的成长地图上,那东西却是需要隐藏起来的“要塞”,提起它时都要用含混的词“坏事儿了”、“大姨妈”等等。

刚上初中时,有一天老师将女孩们带到一间与男生隔离的教室,拉上厚厚的窗帘,说要看一部有关月经与女性身体构造的片子,全体女生都被一种神秘感和兴奋感所虏获,好像即将要在黑暗的子宫内重新被孕育一次,老师强调:“不能把影片的内容告诉男生!”

于是记住了:“那东西”是不可与人语的秘密!它是女孩身体里的潮汐,每月悄无声息地来拜访一次,潮水卷起一波接一波的浪,拍击着她的身躯,只有她一个人是观潮客;潮水退去,遗落在岸上的是痛苦还是平静,也只有她一个人知道。

还记得“那东西”初次来临时的感受吗?好像身体里有一扇密室的门被吱吱地推开,她被从里面那神秘的未知吓住了,有那么一刻,和梅吉一样,她以为那是死亡伸出了它试探的手指。

梅吉,考琳·麦卡洛的小说《荆棘鸟》中的主人公,当初次来“那东西”时,心中充满恐惧:“似乎相信她一定是长了什么东西,在逐渐吞吃她的内脏,并悄然地向她那颗悸动的心脏一路吞吃下去。”梅吉夜复一夜地惶恐地躺在那里,试图想象死亡就是永恒的黑夜、冒火的深渊或是从教堂彩色玻璃窗透进来的淡淡光线,她变得异常沉默,一有空闲就跑到墓地去看她早夭的小弟弟,他是她唯一认识的死者……可梅吉毕竟是幸运的,她有拉尔夫神父,当她终于将自己的秘密告诉给神父时,待到“一股热潮在自己的皮肤下弥散开去”(这是男生的反应),神父温柔地化解了梅吉的疑虑。

可没有人理解她的困惑,母亲听说她“那东西”来了,只淡淡地说一句:“是大人了!”便没有下文,生理卫生课上学来的知识、女同学之间遮遮掩掩的传授都无助于她真正地了解“那东西”,“那东西”是不干净的?是不吉祥的?是成长的代价?她的身体里建起一座小教堂,专供她为“那东西”忏悔和祈祷。

直到有一天,她遇到山口百惠的自传《苍茫的时刻》。

也许因为是歌手的缘故,所以山口百惠将“那东西”称为是“自然创造的旋律”,当她迎来初潮时,“并没有特殊的感慨,我只是意识到时间极其自然地流逝了而已”。可是躲开异性的目光,从书包里偷偷取出卫生纸的行为,还是让她产生一种“类似快感的心情”。每月迎接这种生理现象,定期地获得一次作为女人的证明,这对百惠来说不是一件快意的事情,因为她经痛很严重,在经期前和经期中,连音质和音量都会有变化,唱高音也很费力,可当她发觉“一个女人的身体的每一个细部都会受到月经的影响时,便重新感到自然的创造实在太精巧了!”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苍茫的时刻》都是不离她左右的成长书:它为她擦亮生命中许多个痛并快乐着的“苍茫时刻”。渐渐地她学会了该怎样与“那东西”相处:接触它,接待它,接受它。

始终不能忘记多年前读过的小说《莫春》中,对“那东西”的几笔书写,作者李昂一向以“叛逆的女性”著称,这一次她依旧直闯禁忌国度,撕破传统纱幕,同时承续了她一直以来独有的女性意识:

小说讲的是一对男女从肉体到精神的相爱经历,初读时总感觉女主角对这场恋爱不够投入,看着看着才明白:原来她秘密爱着一个叫Ann的美丽女子。李昂对这场爱因何缘起着墨不多,却将它如何终了刻画得触目惊心:一次,她去找Ann,不在,她随手为Ann整理凌乱的床铺,拾起被头,一掀:“白颜色床单上点点滴滴触目血痕”,虽然知道Ann那几天来“那东西”,她的心头还是涌上一阵嫌恶,突然醒觉到彼此间的相似,纠缠的激情魔术般淡化远去,她“于一阵清冷颤栗里,感到体内翻滚着呕吐欲望”,她从此再没去找过Ann。

如果为女孩们编写一部成长书,她一定会献上自己的书单:读过的那几本书是了解“那东西”非常好的桥,可有一天当她翻读蒋方舟的《青春前期》,悲哀地发现自己的书单还没问世就成故纸一张:真老了!看看现在的孩子率性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方式:当她还隐晦地称它为“那东西”时,蒋方舟已欢脱地高喊出:“我来月经了”!

冲厕所时发现这条关系到终身的大事;为来月经不能佩戴红领巾了而悲痛;找不到可换的裤头,在家裸奔;听过妈妈普及妇女卫生知识教育,高呼:“我要痛经!”;拿着牛肉干去买卫生巾,这样旁人见她天真地一边嚼肉干,一边举着卫生巾,就以为是帮她妈妈买的;想到已身在月经的世界,不肯入睡……

女孩们也许不需要她推荐的书单,但一定需要琳子的诗《那东西》,它告诉她们:那东西每一次的来临和离开,都带给她们一次了解自己的机会,琳子的诗还说了很多,听——“……在离开我身体以前,那东西/是等待的/像婴儿的四肢/等待在我的心脏。像/婴儿的嘴唇和额头,在我的心脏/等到缩小/乃至融化……”

教程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