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写古典乐评聊欧洲大师,一向不大恭敬。比如菲尔·古尔丁说。莫扎特35岁过世,舒伯特更不过31岁。海顿先生幸亏活到70岁开外,如果在30来岁过世,就没有如今的声名啦。但海顿到底活长了,而且越老弥辣,在60岁之后成了欧洲音乐的大宗师。古尔丁话说得刻薄,但想一想这个道理好了。
意大利史上最伟大的歌剧家之一的罗西尼,18岁到37岁写了上帝赐予他的39部歌剧,然后把剩下的40年时光拿来享乐。山德士上校人生前2/3都不太得意,66岁到90岁这24年人生里。他从一个领社会救济金的老爷爷变成了肯德基的创始人。隋朝最后的支柱大将张须陀人生前49年也就是个县级干部,其传记里所载的,九成都是他人生最后两年纵横关东、平寇戡乱的传奇。凡·高最有名的作品,几乎全是人生最后3年里创作的。
世上当然有许多传奇人物,但大多数故事,只来得及在一些短暂岁月里闪耀。比如伟大到丘吉尔这等人物,其传说主要集中在他60岁之后:巴顿的漫长军事生涯,也就是54岁到60岁光辉灿烂。曹植很早就明白这道理。写了段这样的诗:“伊上帝之降命,何修短之难哉?或华发以终年,或怀妊而逢灾。”命运这东西,就是没什么道理可讲。你不知道欢欣与灾厄什么时候会降临。
如是,生活实际上祸福难料,但和平时代的工业社会,总给人一种奇怪的错觉:似乎你打卡、上班、挣钱、晋升,按部就班,最后就能越走越高。许多人到了30岁便焦虑,觉得工资和社会地位的上升曲线,不那么尽如人意。似乎这辈子到巅峰期,也不过如此。许多人到了40岁,就觉得自己老了,命运不会再眷顾自己了。奇怪的是,大多数人,似乎都抱持着一种“我一定能活到80岁,所以就这么规划好了,然后慢慢过吧”的态度,相信三四十岁是巅峰期,50岁之后就该安度晚年。这就像春来花开,夏至结果,逢秋落叶似的,你可以说这是应时当令、顺其自然,但换个角度想想:这么活着,多少有些像棵植物,或者一列准点的火车。
尝试活得像一个人,就是得活进自己的命运,而非日程表里头。按部就班的计算,精心列出“什么年龄该恋爱、什么年龄该结婚、什么年龄该买房子、什么年龄该给孩子准备大学学费”,当然也不坏。你可以当做备忘录,时不时拿来做参考,但日程表从来只提供盲人瞎马行走时的安全感。而非人生的观照。漫长的生活并不总是打卡上班,而更像是在等彩票: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迎来自己的某个人生巅峰。尤其是,这个时代相对安全,人类不会轻易被一场瘟疫、一场肺结核、一次流感、一场淋雨就送掉性命,你有足够的时间,等命运跳跃的骰子落在你头顶。
世上有太多人,少年迎来人生高峰时,并不太珍惜,总觉得将来依然会有类似的幸运降临:世上有更多人,活在自己拟定的火车时刻表里,时不时瞥一眼。怕自己晚点到达,落了世界一步,就无法享用到命运给予的好结果。然而命运里的幸福与哀愁,从来不是像邮车里的周刊,每星期一次的送到你的邮箱里。你只需要安静过自己的生活,不劳心去做一道道计算题,盘算自己人生巅峰期能赚多少工资、买多大房子、垂死时用得起怎样的骨灰盒。因为,当命运的际遇最终到来时,你总会回忆起自己曾经小心翼翼呕心沥血按人生时刻表担忧的时候,然后感慨自己将如此宝贵的人生时光,都托付在这些傻瓜似的计算里头。
选自《博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