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人人爱簪花
也许,你没有听说过南京绒花,但是如果你看过《红楼梦》,就会记得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这一回中,周瑞家的将“宫里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送给大观园中每一位姑娘的桥段。谁先挑选宫花,谁挑什么样的宫花,还引得林黛玉生了一回气。这里所谓的“宫花”和“堆纱花儿”就是绒花——古时候,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只要是女人,都对绒花一见倾心,这足见宫花昔日的影响力。
南京绒花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朝。南京绒花的产生,来源于唐时仕女簪花的传统。“春日游,杏花插满头”(韦庄《思帝乡》),“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李白《宫中行乐图》)。唐诗里的仕女头上所戴杏花、山花说的便是唐朝仕女“头戴一枝芳”的传统。
然而,鲜花受制于时令不可四时常有,又易枯荣而不能长久,尤其是唐代贵妇们喜爱的牡丹,花期只有二十多天。且鲜花插在头上,易掉色掉汁,不仅簪戴不方便,更会给文人墨客造成荣华易逝,容颜易老的联想。由而不枯不败,精致唯美的假花绒花就应运而生了。
那时,南京隶属于扬州,而扬州乃“淮左名都”,自古繁华,在唐朝更是风尚之都。南京女子用绒花簪花的风气很快就吹到了长安,再从长安吹向全国。
再加上绒花不仅在外观上雍容华丽,花,还谐音“荣华”,正合中国祥瑞文化。因而得到了贵妇们,特别是宫女们的喜爱。因而绒花又得名“宫花”。到武则天时期,南京绒花更是被列为扬州地区的皇室贡品,成为王公贵族才能消费的奢侈品。
如今的南京老城南已经是萧条破败之地,但是在明清之时,却是专办宫廷织物采买事宜的七作二房区。所谓七作即银作、铜作、染作、衣作、绣作、花作、皮作;二房是指帽房和针线房。云锦是绣作中的代表,而绒花则是花作中的翘楚。当年南京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是著名的“花市大街”,绒花、绢花把这里装扮成了花的海洋。因为这时南京绒花产量极大,绒花逐渐从“旧时王谢堂前燕”,慢慢“飞入寻常百姓家”。绒花融入了南京的风俗。旧时,南京“一事三节”(婚嫁喜事和春节、端午、中秋节)都以装饰绒花为习俗。
寥落老城南,绒花寂寞红
南京绒花始于唐朝,但是兴盛却在明清。南京绒花在明清时的兴盛正是和南京云锦是密不可分的。明朝开始,朝廷就设立了江宁织造以织造皇族御用织物云锦。云锦有“寸锦寸金”之说,云锦的制作过程中,只会选择缫丝厂最优质的蚕丝入料。就样就剩下了大量下脚料,用之不匹,弃之可惜,却正好是制造绒花的绝佳材料。用现在的话说,绒花是云锦产业链上的一环。
《红楼梦》大观园中有关宫花的情景,不是曹雪芹的凭空想象:一方面,是旧时南京人配戴绒花习俗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南京绒花的兴盛和曹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伯父曹頫、父亲曹顒,三代四人共出任江宁织造府理事58年。曹家人对云锦的苦心经营,使云锦制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而云锦的产量大增,做云锦产生的边角料就变得物美价廉。这样,绒花的生产成本就降到了最低。
“以前南京的手工艺人都聚集在一起,很多材料都可以通用。绒花蚕丝多用南京云锦的边角料,所以可以省去大部分成本。但是如今大部分手工艺已经凋零,如今云锦边角料很难找到,所以,我现在都不用云锦边角料做绒花,而是要专门去苏州购买制作苏绣用的蚕丝。”赵树宪边说边把一缕蚕丝做成的熟绒分劈后固定在木架上,用猪鬃毛刷子将其梳通。他现在正在熟绒。这是做绒花的第一步工序。做绒花的蚕丝在买回来后,必须经碱水煮熟后始称之为熟绒,是用来制作绒花花瓣和花蕊的材料。
“现在市面上已近看不到有人佩戴绒花了吧!但是以前这花开得多鲜艳啊!”赵树宪在做完一朵百合花后,手轻轻抚摸着花瓣,在他眼里,制作一朵绒花,就是在孕育一个生命。
年过五十的南京绒花艺人赵树宪还清晰的记得当年绒花“绽放”时的情景:旧时每到过年过节,在南京能看到的一大风俗景观就是大街小巷身背圆屉的卖绒花人。卖花郎背的圆屉一般有四五层,每层装有不同样式的绒花。他们每个人手上都会拿着个长柄的镗锣,一边吆喝一边摇晃镗锣两边拴着的小木槌,木槌从左右两面打击锣面,发出叮当、叮当的清脆声响。卖花郎背着圆屉穿街过巷,一听到锣声响起,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会探出头来。
“看着卖花郎把货担往热闹的街口一放,那一层层摆花的圆屉放在地上,周围就围满人时,作为一个绒花艺人,我打心底里自豪,虽然我不能像卖花郎一样担着货担上街”(赵树宪老人年轻时做过截肢手术,如今只能靠着拐杖走路)赵树宪一说起绒花的“光辉岁月”激动就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