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优秀的孩子在日记里表达自己对某项体育测试的恐惧,他害怕失败,他阐明自己恐惧的根源在于害怕露丑,害怕讥笑,因为他是优秀的孩子,大家对他的期待很高,他担心自己不能出色完成老师的要求,承受来自别人眼光的审视评判。
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不敢尝试,他的内心正受到焦虑的围剿,虽然他自己也明白不尝试就没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这种焦虑却是那么鲜明。谁加重了他内心焦虑的因子?依稀听到这样的一件事体,某次考试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期待值,他被家长拒之门外,独自品尝失败的羞辱和家长的厌弃,好像孩子就是家长全部的尊严,没有达到目的,尊严尽失,恼羞成怒,用一种近乎决绝的手段来惩治内心如履薄冰的孩子。简单、粗暴,是为数不少家长对待孩子教育的手段。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灵到底产生了怎样的伤害却被忽略不计了。
这让我不由想到了一个叫远远的女孩的故事。
远远的母亲是南京的一位英语老师,一天她在上课时接到了来自荷兰的电话。从电话里得知远远选择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样的消息对一个母亲来说无疑晴天霹雳。
从后续的文字里看到远远是一个倔强从不认输的女孩,她成绩一旦考的不理想,妈妈总是旁敲侧击提醒她,对分数的过于看重,使远远在读初中时就隐隐透出一种心理上焦虑问题。后来只要碰上大考,她就出不了好成绩,这就是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
黄侃目睹女儿远远的离去几次晕厥过去,当她看到女儿的遗留下的信时,才明白女儿的困扰有多深。信中说:我知道我没有资格鼓励你要坚强不要为我哭泣之类,……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八年来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灵,而当它再一次崩塌时我又无能为力,只有咬牙忍受再寻找调整的机会,而现实的事务又被耽搁着,现实的美好被破坏着,我真的厌倦了……”在遗书中,远远坦言自己受强迫症之扰已长达8年,痛苦不堪。
母亲收拾自己的疼痛开始反思,她在回忆对孩子的教育时坦言,物质上过分关注她,精神上的交流非常不足,孩子成长中心理出现的矛盾、困惑、畏惧等没有得到及时的纾解,慢慢积压于心,虽然她远到异国他乡留学来应对期待和焦虑,但是最终因为不堪重负而走向了极端。
黄侃最终痛定思痛,教育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尝试让学生们更加快乐幸福,他们学业繁重,本来就很辛苦,我会和他们一起发泄苦闷,对家长来说,我想让他们知道,对孩子的评价不要太纠结于分数。我希望孩子和家长们对人生能有新的认识,考试成绩不是判断一个学生成功与否的标准,要懂得人生还有很多的风景。”
这样的了悟代价未免沉重了些。可是她的感悟能够惠及多少人呢?孩子本普通,但是父母却把他们当成精英去培养,去要求。一旦自己的高期待和孩子的实际不能映照的时候,不是放低身段,倾听孩子的心声,化解孩子内心的困惑、矛盾,而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要么甩出恨铁不成钢的架势训斥,要么施以辱骂殴打。多少家庭悲剧就此衍生!发生悲剧了,再幡然醒悟,即使彻底省察自己的极端,能换来自己失去的东西吗?
其实我们应该知道越优秀的孩子心理的压力越大,负担越重,为什么呢?因为优秀的孩子身上背负的期待很高,父母往往把自己未竟的人生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还有亲戚老师等也对优秀孩子期许很高,对他们捧着举着,渐渐的,他们也就被推向了一个高度,他们自己差不多也对应着这样的期待。来自别人的眼光和他们自己的倔强组成了强大的合力,而生活本来就有很多的变数存在,一旦在新的挑战中稍微落势,发难就潮水般涌来。自此,这些所谓的优秀孩子唯恐自己有闪失,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他们在挑战面前难免不战战兢兢,发挥不出正常水平也是情在理中。而有些懂事的孩子凡事争强还要在父母面前装出淡定微笑的样子,其实他们的心理正步入背离意愿的方向,发展下去就是强迫症。
这绝非耸人听闻,家有学童的家庭应该知晓这样一则消息:据有关专家介绍,强迫症属精神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在青少年中发病率极高,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精神抑郁以至自杀。在教育孩子上我们要学学鲁迅先生,不硬性要求孩子一定继承父业,而是顺其自然,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他对妻子许广平这样谈论儿子,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汪曾祺先生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中也阐明了对子女教育的态度,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每一个孩子都是唯一的,孩子没有能力去攀登学业的高峰,却能够懂得世俗的幸福,人生有很多指标,有的孩子在学业上得到高分,而有的孩子却可以在世俗里获得高分。人生风景有很多,你要给孩子欣赏属于他眼中风景的机会,拿什么给予孩子你真的需要细细思量了。
2014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