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钱理群在回顾自己的学术道路时,曾特别谈到导师王瑶对他的三次教诲。
第一次是,有一天王瑶将弟子钱理群叫来对他讲:“你不要急于发表文章。”钱理群说当时王瑶的原话是:“我知道,你已经39岁了,年纪很大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作‘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工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第二次是,有次闲聊时王瑶突然问钱理群:“我跟你算一笔账,你说人的一天有几个小时?”钱理群当时就懵了,心想:老师怎么问我这样一道题?忐忑之下回答说:“24个小时。”王瑶接着说:“记住啊,你一天只有24个小时。你怎么支配这24个小时,是个大问题。你这方面花时间多了,一定意味着另一方面花时间就少了,有所得就必定有所失,不可能样样全。”钱理群讲,王瑶之所以忽然提这个问题意在告诫他,你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得有献身精神,要有所付出,甚至有所牺牲。
第三次是,钱理群读完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王瑶又找他谈了一次话。王瑶对钱理群说:“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这个时候,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你主要追求什么东西,之后牢牢把握住,利用你的有利条件尽量做好,发挥充分,其他事情要抵挡住,不做或少做。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起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不要急于发表文章”、“有所失才能有所得”、“要学会拒绝诱惑”,王瑶的这三个教诲归根到底其实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历史的深处、学术的深处、生活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才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钱理群讲,王瑶对待学生平时基本上是放任不管,关键时候点一下。但王瑶的这三次教诲却让钱理群终生受益。
今天,常听一些学者讲治学要淡泊名利、忍受孤寂、安贫乐道,但现实生活中实际上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当下的学术、科研机制过于强调量化、催生,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直接导致了急功近利、人心浮躁,于学术反倒十分不利。就学术的本质来讲,学问实际上是需要一个“宽松”“散漫”“闲适”的环境和心态。做学问,要着重精神的追求,就必须把物质相对看得淡一些,即所谓“淡泊名利”,要尽可能超脱一点。这看起来是常识,但真要做到在物质诱惑面前毫不动心,却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在我们这个越来越商业化、物质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