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清单。比如说最近想换工作,想开个微信公众号,想学做一手好菜等等等等……可是呢,我们又总是“忙”或者“没办法”,最后实现了的,可能只有“今晚想吃两袋薯片”。你看,你就是个爱吃薯片的人,其他所有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推到了明天。
按照1万小时定律所说,在任何领域成为行家都得投入1万小时成就技艺。可是就像那些给新生儿挂上“距离高考还有6000天”的妈妈一样,人会逐渐发现人生之短暂,1万小时已经占去了人生的一大块,基本可以代表我们的人生态度了。而这些时间有的花在正经事上,也有一些花在无用的地方。比如在年轻的时候将所有周末花在了奥数之类的事情上,稍微长大点儿又花在了熬夜打Dota或者看英超去了。
学奥数这类事情,看起来貌似很伟光正,其实也不尽然:如果凭借奥数竞赛保送进了北大也还算学有所成啦,学着学着忽然发现奥数和升学不挂钩了则可以谓之惨。这则惨剧可以归结为少不更事,或者说是体制问题,那么成人之后选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总应该自己负责了吧?可也还是有不少“我妈让我学金融”或者“大舅让我当公务员”之后又觉得人生失去方向的抱怨,可这只能说明你确实曾经很听话啦。看看今年北京大学2010级古生物专业的毕业合影,里面只有一个人,还是一个姑娘……用四年的时间研究古脊椎动物,其实也是一种酷炫的孤独。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想回到过去,逆转未来,但是就算真的回到了过去,你又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可能还是这副模样。就像那个美国小伙儿,早在20年前就为未来的自己制作3段录像,如今他打开这段20年前的留言,最大的感慨不是成长不是岁月,而是生活其实早有预告:当年自己喜欢的小玩意儿今天依旧在手边,自己也依然是那个单身宅男。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世界其实是按哲学家的方式运行而不是按电影导演的思路走的,就算有重来一次的机会,人生也是会不停地重复而不是基因突变——谢天谢地,不然世上要出现多少平行世界。
而至于长大之后花了大把时间打Dota之类的事,就真的可以体现我们的人格啦。虽然我们有无穷的愿望,无尽的活力,但是我们毕竟每天只有24小时的时间,而时间又是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选择了回家就不能泡吧,选择了工作就没法谈恋爱,选择了喜当爹周末就只能四处找公园——你把时间花在哪里,时间就会把你塑造成你选择成为的那个样子。
所以说,You are what you eat和You are what you wear这类其实都是俏皮话,事实上最重要的是,You are your time。我们中国也有一句对应的俗语,“一个人的时间花在哪儿是看得出的。”你每天健身两小时,自然身形紧致;每天看两集美剧呢,那也一定能够在饭局上保证话题;坚持每周看掉一本书,脑容量就一定会越来越大;每天桌上堆满快递的人,时间也多半都用在了网购上……而反观那些说自己要说走就走或者换个工作的人,最后你发现他还是留在原地,这说明他就是一个要留在原地的人呀。
所以莫装无辜啦,时间是不会说谎哒。